第1章 大地主:张天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前唐后汉都不唱,单唱小姐爱书生......”张天顺唱的是高密茂腔——俗称为‘拴老婆蹶子戏’。

他一生最骄傲的就是娶了三个漂亮婆娘,生了八龙两凤,家族大儿孙众多。

他是凤凰山村的“土皇帝”,吼一嗓子、跺一脚村里都的震三震。

他还是平度城的大地主、张氏族长、凤凰山村的村长,家有田产几百亩,凤凰山村一大半的土地是他的,城里还有店铺、商铺、客栈。

张氏族谱上记载的是: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张富德及妻王氏自云南移民至此居住,传说村后小山落过凤凰,而得名凤凰山村。

他虽贵为大地主但有个早起的习惯,这也是庄稼人的习性。

每天天蒙蒙亮,鸡鸣三遍的时候,也是他一天的开始。

田产多,家里自然有不少长工。

长工们吃住都在牲口棚里,锅碗瓢盆齐全,还有稻草和黄土砌的土炕。

牲口棚和长工屋隔着一道墙,这样伺候牲口们方便、安全。

每次他到牲口棚的脚步声、咳嗽声也是长工们的闹钟。

有些“精明人”知道他的时间点提前起来:磨镰刀、喂牲口、铡草料,就赚了个勤快的好名声。

“牲口是需要喂饱的,喂饱的牲口才有精气神耕地拉车”。

“活计”是“把头”或者管家昨晚就安排好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每个地主家里都有一个领着干活的“把头”。

只有大地主、大豪绅、官宦家才有管家。

“把头”精通田地里的各路活计:耕地、播种、收获......张天顺家里的“把头”在他家里十年了,是个外地人。

不仅精通庄稼经,还会伺候牲口。

他亲自登门聘请,当然工钱也高。

“把头”干活不惜力气,性格厚重谦卑,在村里德高望重,张天顺很尊重他。

人是需要彼此尊重的。

人活在世上虽有社会地位的差别、贫富贵贱之分,但学会尊重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是修养、是境界、是睿智,是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张天顺和“把头”都是这样的人。

十年来俩人从没有疙疙瘩瘩的事,相处的亲如兄弟。

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把头”就把张天顺给他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用驴托回家——驴是张天顺的驴,“把头”是借驴的脚力。

平日里喂这头驴“把头”是上了点心劲的,这头驴被“特殊照顾的”膘肥体壮、毛发澄亮。

时不时还昂首嘶鸣几声——以显示它在牲口群里的不同地位。

张天顺家里的牲口有二十几头,都是干活拉车的脚力。

出了正月十五“把头”就回来了,开春田地里的“活计”就多了起来。

农村就是这个风俗习惯,双方没有合同,自古以来的雇主和长工似乎就遵循这个契约精神。

每次张天顺和雇工们都会闲聊几句:无非就是播种、施肥、除草、收割。

当然得来几句黄段子,扯几句东南西北的闲话。

然后张天顺就背着手到村里溜达去了,这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次转悠闲逛,村民们都会用羡慕嫉妒恨的眼光看他,憋不住的就会偷着嘟囔几句:“人比人要死,货比货要丢,看看人家活着这个滋润和舒服,这才是人上人啊!”

这是些好听的羡慕话,还有的不免就有点恶毒和刻薄了,农村人就这个境界和意识,说“不三不西”话的就常招来长辈呵斥了:“管住嘴有饭吃,别吃饱饭——撑的没事找事”。

多嘴的就会吐吐舌头、抻抻脖子、缩缩肩膀。

“祸从口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岁学会说话,一生学会闭嘴”的道理都懂。

张天顺喜欢听戏:尤其山东梆子、茂腔、吕剧......但他还是最喜欢茂腔,心情好的时候就随口哼几句,偶尔去村民家问问今年庄稼收成。

他为人处世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他从不主动和租户、佃户、债主们催要、讨要债务,更不豢养家丁。

几个护院平日里也耕种田地、干些杂物。

张天顺绝不允许他们耀武扬威、欺行霸市、横行乡里。

他瞧不起欺压老百姓的地主,那是断子绝孙的丑恶行径。

张氏祖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他的祖先当年找了一个破落的老秀才,书写了《朱子家训》挂在了明堂的位置且世代相传。

可叹老秀才命运不济,书法却苍劲有力、浑厚宽博、丰腴严谨。

张天顺从记事起爷爷就让他背诵这段家训,尤其要明白里面蕴含的治家之理——这也是他张氏一族的家谱。

良好的传承是治家之本。

他的儿女们从懵懂孩童起也需要熟记祖训,这是张氏家族人丁兴旺,家财万贯的秘诀,也是张氏处世立人的根本。

人在社会上“过活”:挣命、活命不容易!

生活也离不开油盐酱醋油,人生也有酸甜苦辣咸,世上一出生嘴里就含着“金钥匙”的人终究是少数。

《了凡西训》的故事让他明白: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要累积资料行善积福。

可有时候他私心里也是惶惑不安、杂念丛生:“假如我不跟人争,在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活着还有啥意思啊!”

他对佛教说的:“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也有疑虑。

如今他骡马成群、粮食满仓、儿女众多,也是经历风雨的人了。

也明白人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难免有时候就走了“背”字,日子捉襟见肘。

当今政府***无能:对内残酷剥削,对外屈膝投降、割地赔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整个尘世都是乱糟糟的。

他深知村民们“讨生活”不容易,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难处,再说都在一个村里住着,租户很多都是亲戚朋友。

为了行善积德。

他甚至在灾年、荒年的时候还主动减免租户、佃户的租金租粮、到租户、佃户家里主动问暖问寒,遇到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

虽然达不到开仓放粮、乐善好施、扶危救贫的“菩萨”的境界,但他绝不像周围”李扒皮、王秤砣、刘小鬼们”那样去欺男霸女、逼租逼粮,租户被逼无奈卖儿卖女的那种。

不过,张天顺虽然和一般压榨租户的地主不同,但他这个人有个人人皆知的缺点——好色无比。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

张天顺最羡慕的就是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他虽精明强干但风流成性,是平度城出了名的“大公鸡”。

而且老婆们都能生养。

绝不是“光吃食不下蛋的老母鸡”、“石轱辘”——不开花结果。

张天顺开玩笑的时候,常滑稽、诙谐地指着自己的棉裤裆:这“丑东西”......然后就会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开始戏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