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贫困县衙:散财老爹
她扶着床沿,慢慢坐起身。
环顾这间所谓的“闺房”,昨日匆匆一瞥,今日细看,更觉寒酸。
那张梨花木桌,桌面己经磨得露出了木头本身的苍黄色,边缘还有几处磕碰的缺口。
窗棂上糊着的窗纸,颜色暗沉,几处破洞用新的纸块马虎地补着,风一吹,发出“簌簌”的轻响,像是在叹息。
空气里那股淡淡的药草苦味依旧萦绕不散,混着一丝木头受潮后特有的霉味,并不好闻。
这便是七品知县的官邸。
杨一扯了扯嘴角,这境况,比她出现场的某些贫民窟好不了多少。
正想着,门“吱呀”一声又开了。
杨清源端着一个缺了小口的粗瓷碗走进来,碗里是半凝固的米粥,上面飘着几根蔫黄的咸菜。
“一一,好些了吗?”
他将碗放在桌上,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关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
“爹。”
杨一应了一声,声音依旧有些沙哑。
杨清源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
“昨日你大伯差人送信来,说家里遭了灾,急需用钱周转。”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
“为父……为父将这个月剩下的俸银都给他寄过去了。”
杨一:“……”她就知道。
原主的记忆里,这位大伯,好吃懒做,年年“遭灾”,年年伸手,杨清源也年年接济。
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偏偏她这位便宜老爹就吃这一套。
“那我们这个月……”杨一试探着问,语气尽量显得虚弱无力。
杨清源脸上闪过一丝窘迫,随即又强作轻松道。
“无妨,为父再想想办法。
衙门里张主簿前几日还说手头紧,我匀了些给他,他答应下月就还。”
杨一内心翻了个巨大的白眼。
张主簿?
那可是县衙里有名的老赖,借钱不还的祖师爷。
指望他还钱,不如指望天上掉馅饼。
这位知县老爹,善良是真善良,清廉也是真清廉,就是这脑子,似乎缺了根弦,尤其是在理财和识人方面。
“散财童子”这个外号,简首是为他量身定做。
杨一默默接过那碗米粥,米粒稀疏,几乎能照出人影。
这就是她未来的伙食标准?
生存的压力,第一次如此具体地压在了她的心头。
她喝着粥,味同嚼蜡。
原主记忆中,家里的账本常年赤字,杨清源的俸禄微薄,大部分还没捂热就以各种名义“散”了出去。
甚至还欠着外面一些商铺的钱,都是赊账买的日常用度。
靠爹?
杨一在心里冷笑一声。
这位爹不把自己饿死就不错了。
下午,小丫鬟扶着她到院子里走了走。
所谓的院子,也就是一小块空地,角落里种着几颗歪脖子树,光秃秃的,连片像样的叶子都没有。
古代的衣裙繁复沉重,走几步路都嫌累赘。
她想去前衙看看,了解一下这个时代的“工作环境”,却被小丫鬟以“闺阁女子不宜抛头露面”为由拦了下来。
行动处处受限。
女性地位的低下,让她这个习惯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感到一阵阵的憋闷。
晚上,杨一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听着窗外不知名虫豸的鸣叫,思绪万千。
她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前世,再复杂的案子她都能抽丝剥茧找出真相。
如今,不过是换了个环境,换了个身份。
她拥有的现代知识,那些曾经让她在法医领域叱咤风云的专业技能,或许不能首接搬来用,但她的头脑还在。
她的逻辑分析能力还在。
她对化学、物理、生物学的基本认知还在。
这些,在这个落后的时代,或许就是她安身立命的本钱。
赚钱。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疯长的野草,再也压不下去。
必须赚钱。
不仅为了自己能过得好一点,也为了这位糊涂又可爱的便宜老爹,别让他真把自己“散”到饿死街头。
她开始在脑海中盘点自己能利用的知识。
制作肥皂?
这个时代应该还没有吧。
利用简单的化学反应,提纯皂角或者草木灰,应该不难。
还有精油、香水,甚至是一些简单的药物。
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原材料,她就有信心做出远超这个时代水平的东西。
黑暗中,杨一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迷茫依旧存在,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恐惧也未曾消散。
但一种久违的兴奋感,一种面对挑战的跃跃欲试,开始在她的心底滋生。
求生的欲望,保护父亲的责任感,还有那不甘平庸的灵魂,支撑着她。
她,杨毅,不,杨一,要在这个陌生的古代,用自己的方式,杀出一条路来。
明天,就从观察这个家,这个县城开始。
她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制定出更具体的计划。
夜色渐深,杨一闭上眼睛,却久久无法入眠。
脑海中,一个又一个赚钱的点子,像走马灯一样闪过。
与此同时,一种莫名的、极淡的阴冷感,似乎从房间的某个角落,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