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学第一课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报名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都还没有发新书“。

走在那弯曲的小路上,思雨有点失落的说,瑶瑶,老师就么糊涂的选班长了,又不知道他有没有能力,学习好不好?

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惜瑶则无所谓的说,管它的,反正不会选我,谁当班长都无所谓。

反正我觉得班长肯定要选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反正以后他要是还不如我,我就不服气。

思雨一脸不爽的撅着嘴说。

仿佛从开学第一天就感觉到了思雨的上进,她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也注定她以后在学习生涯中一首遥遥领先,而惜瑶则一首被她拽着走。

第二天一早,惜瑶妈妈就早早煮饭吃,因为今天是一对儿女开学的第一天,可不能迟到了。

惜瑶的哥哥叫惜成,大惜瑶两岁,读三年级,她这个哥哥虽然才比她大两岁,可在生活中却显得比她懂事多了,爸爸妈妈忙地里农活的时候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作业也从来不用父母操心。

当然在学校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反正在农村是典型的其它父母中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

饭桌上,妈妈千叮咛万嘱咐惜成,妹妹和思雨第一天上学,你要照顾着点她们。

去上学的路上要等着点她们,走慢一点,不要摔跤了。

在学校如果有同学欺负她们,你要帮助她们等等。

也再三交待惜瑶要好好读书写字,上课要认真听讲等等,无一不显示出一个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心。

而他们兄妹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边吃饭边回应着,好的,我知道了。

他们还没吃完饭,思雨就在门前喊着,瑶瑶,走啦、走啦。

而思雨也会大声的回应着,等一下,还在吃饭。

这样的场景好像在以后的几个月甚至两三年里都一首重复着。

因为思雨家在靠上面一点,所以都是思雨来叫惜瑶一起去上学。

快速吃完饭,兄妹俩就各自背上自己的书包冲出了家门同思雨一起走在了去学校的路上,虽然村里也还有其它同学,但是多数都还是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自己找自己的同伴。

到学校时,老师己经坐在讲台上了,第一天还不懂要举手叫迟到的规矩,只是简单叫了一声老师好就走进教室坐了下来,这见了老师要问好还是在家妈妈教的。

坐在座位上也不知道要干啥,书也没有发,只有两支笔和几个本子,不敢在上面乱写乱画,更不敢大声的同桌交头接耳。

所以只能把手放在桌子抠抠手指甲啥的,心里还在想着,这老师是不是有病呀?

就这样啥也不干,盯着我们看啥呀?

看得我们浑身不自在。

又过了十多分钟,座位总算是坐满了,陈老师才站起来对用那高昂的声音对我们说,上课。

班长立刻站起来说起立,我们全体同学站起来鞠躬说,老师好。

陈老师才用那严肃的表情的,同学们好,请坐,我们缓缓的坐了下去。

接下来请班长带两个同学跟我来一下办公室,把书抱来分发一下。

班长立刻叫了两个男生随老师出去了,他们一出门,教室就哗嘫一片。

惜瑶和和思雨也在那议论着她们能发着几本书,那些字又不读啥的,几分钟后,几捆新书抱来放在了桌子上。

老师让他们三个一一分发给大家,别说这班长还真是老师的一大好帮手,老师站在那指挥着他们怎么发之类的,三个同学跑上跑下的忙碌着,看着老师的样的,思雨不禁在心里感憾着,做老师真好啊!

好酷噢。

书发完后,老师让同学们在自己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多数同学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幼儿园,相当于他们是第一天拿笔,第一天和书本接触。

只有少数父母识字的会教一点。

当然惜瑶和思雨是会的,因为她们在家就开始学着写一些简单的字的,她们的爸爸都读过一些书,不忙的时候会教一点。

几分钟后,陈老师拿出两本书,一本数学,一本语文。

他说我们主要是要学习这两本书的知识,像美术音乐那些只会偶尔学一下。

今天第一天我们翻开语文书第三页,是一首歌,叫上学歌。

今天第一天我们就把这首歌唱会了,也算是迎接一年级的第一天。

接着他就把这首歌写在了黑板上了,第一次他一个唱了一遍给我们听。

接着就是他唱一句要我们跟着他唱一句。

开始我们还有一点别扭,多唱几句后就放开了跟着他高声的声的唱了起来。

整个学校周围传递着我们欢乐的歌声,下课后其它高年级的还趴在户上看里面,似乎对这种开学第一天就放声高歌的开学模式感到既好奇又古怪。

这首歌整整唱了两节课,同学都很熟悉了,老师才停了下来,他说我希望以后的每一天同学都像唱歌一样斗志昂扬。

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可以边走边唱,让漫长的路也变得不那么漫长。

通过这首歌,她们对表面严肃的陈老师都感到了亲切,也不那么胆怯了。

很快到了下午放学的时间,老师说今天回去的作业就是用小楷本书写自己的名字,一个字写三排,写一篇。

明天交给我,记住,必须写,不然后果很严重的噢!

他似笑非笑的对同学们说着。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都很开心,思雨和惜瑶同样如此,她们在放学的路上把这首歌左一遍右一遍的唱着,连惜成都感到厌烦了。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样的歌声回荡在那山村的小路上,干活的大人们听见了都西处张望着,显得格外热闹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