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
称谓?
或者媒体的头条?
(哈哈哈哈哈)少年时期也和你们一样,会看韩寒老师,小西老师的小说,也幻想过自己有那么好的文笔,写出那么多真实又虚幻的角色。
因为早早离开校园生活,更憧憬也更怀念那段日子,当时总会去书店拿起八月长安老师的振华三部曲,看着书中的耿耿于怀,好似和我的青春一般,匆匆翻篇。
这本书,也可以叫他流水账吧。
谈不上是一本书,更谈不上是自传,名人是自传,普通人嘛,发泄的草稿纸。
发牢骚的树洞。
我的文笔并不怎么好,读书只读到了初中,和当时那些淘气的孩子一样,顽皮固执冲动叛逆,这些词贯穿了我们十几岁。
现在要开始讲我的故事了:1996年,我出生在了一个西线的北方小城市里,我的童年是在平房胡同里长大,胡同不长,十几户人家都是几辈多年的老邻居。
如果说那段记忆有味道,我的记忆中就是每家不同的炒菜味和滋啦冒油的烤肉香味。
往胡同的尽头走东边是一个大烟囱,听老人说那是当时煤厂留下的,小时候看那座烟囱好高,高的和当时的梦想一样,耸立云间。
往胡同的西边走是一个下水道,也是胡同的邻居们垃圾场。
用老话讲叫“马葫路”。
当时并未觉得那里脏臭,因为我们孩子的“秘密基地”就在旁边。
对面是一个刘阿姨的豆腐店,老人们很爱吃她家的豆腐,每天早上都会趁着刘阿姨没去早市出摊前把热乎的豆腐买回来。
秘密基地也依靠着豆制品的酸味,马葫路的垃圾味建立起来。
说是秘密基地,不如叫它三块大石板加一堆树枝打起来的“狗窝”。
旁边就是胡同的百姓小卖店,一家是卖给大人日用百货,一家是专门卖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过期零食。
充满色素的三毛汽水,带葡萄干和虫子尸体的五毛雪糕,一块钱里面有一包膨化食品加上客户拼装的塑料机器人。
简陋的秘密基地和那家过期零食小卖铺一样,好像扛不住一场大风,歪歪扭扭。
它是用西块铁皮搭起来,而秘密基地是用破碎的记忆建起来的。
胡同前面还有一排房子,奶奶总叫它前院儿。
我家的前院儿,是一个做腊肉的邻居。
后屋会打开一个小窗户,每次里面看都是挂满了长满白毛的腊肉,腊肠。
香是真的香,脏也是真的脏。
东边第一户,烟囱下面那个院子很大,里面住着一个我认为特别神秘的人。
记不清是男女,画面中总是迷迷糊糊的,他穿着条纹的线衣,靠在那个铁大门上,一到天黑就开始唱《丁香花》。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
……北方的天,一到冬天就黑的特别早,背着书包放学回来走到胡同口,昏昏暗暗看不清人,但一定能听到,没有伴奏,没有丁香味道的丁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