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挂像第1章 灾年在线免费阅读

孔子挂像 长借白云 2025-03-14 15:04:00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灾年

太行山下有一个小村庄,叫石屯,石屯大部分人都姓石。传说是穆桂英在此屯过兵,还用石头摆了一个八卦阵,后来一个石姓的在此定居,慢慢形成了村庄。

村北头住了一个老汉叫石桂生,是一个老石匠,石桂生虽然姓石,但和石屯的石姓不是一个支派。那石桂生30多岁定居在石屯,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与当地的石姓已融为一体了。石桂生瘸了一条腿,也没有讨老婆,一个人过。他的手艺很好,雕刻的石狮子、石老虎、石羊等都栩栩如生,刻的石碑也是非常精细。有人说他是参加抗日战争落下的残疾,还有人说他是给部队做石雷的。不过已无人去考证这些了。他的石雕手艺却是真的,他靠给人刻石碑,修石磨为生。

56年冬天,天刚蒙蒙亮,他进山打柴,路过一片义冢地,听见义冢地里有悉悉索索的声音,他不信邪,以为是野狗叼死去的人,但是又想,不该有野狗呀,今年天涝,六到八月,连遭暴雨袭击,秋禾遭灾,房屋倒塌,死伤了好多人,粮食不够吃,成群的人都逃荒了,要是有野狗,早给人吃了。

他走了过去,果然是一条狗,已经瘦的皮包骨头,但还有一点力气,正在那努力的扒着一堆石块,泥土。石桂生以为是狗挖尸体吃,就用石块向狗砸去,狗躲了一下,然后前腿并拢、直立,像是给他作揖。石桂生也是个菩萨心肠的人,既然这狗这样有灵性,也许需要自己帮忙。他看了看狗刨过的地方,露出一个孩子的头,好像还有一丝气息。

他想装作没有看见,可内心又是不忍,毕竟是一条还没有断气的生命,想想生活的窘迫,怕把他救下没有粮食养他,最终善念战胜了窘迫。

石桂生也顾不上打柴了,把孩子挖出来,带着那瘦狗回家了。他熬了一碗姜汤,喂那孩子,孩子慢慢的苏醒了。过了几日,孩子好了起来。其实孩子没病,只不过是饿晕了。

孩子叫李三河,家住卫河边。八月,连降暴雨发大水,冲垮了房屋,爹、娘、妹妹都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他和狗逃了出来,一直流浪了几个月,狗也是死里逃生。后来三河饿晕了,被人当成死尸扔到了义冢。那狗很有情义,寻到了主人。

李三河醒过以后,大致知道了恩人的情况,扑通就跪下了,那狗也像人一样,前腿弯曲跪在地上,李三河说道:“恩人呀,谢谢你救了我,你让我留在你身边吧,我以后就叫石三河,我给你当儿子,我给你洗衣做饭,我陪你说话解闷,我给你养老送终......”说完泪水直流。

石桂生看着孩子也是直流泪,想想自己孤身一人,有个伴也是一件好事儿。可自己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也没有余粮,孩子也的确是可怜,只好留下了。从此,石桂生干活的时候身边多了一个孩子,和一条狗。

石三河帮石桂生拣些柴火,给老人跑跑腿,挖点野菜,生活也能讲究过。那狗也很有灵性,偶尔的逮只兔子、刺猬等小动物,给肚子里加一些油水。

石屯有一个读书人叫孟道玄,他家是独门小户,虽然是小户,但家世渊源,听说祖上当过大官,就是他们现在住的房子,也是从明朝留下来的,建造的很讲究。由于有文化,村里面的婚丧嫁娶等写写画画的事儿都会请他去。他还开了几亩荒田,只要不是灾年,生活也还过得去。他最引以为傲的是擅长画神像,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三清、钟馗等在他手下就像是真的,附近庙宇里的神画大多是他的作品。

孟道玄和石桂生的关系很好,因为石桂生经常帮人刻制墓碑,碑文一般都是孟道玄撰写,用现在的话说:“生意上的业务往来。”石三河经常周转于他们两个之间,孟道玄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儿子,叫孟轩;二的是个女儿,叫孟晓华,五六岁的样子,由于石三河经常来他家,也就慢慢熟识了。石三河也学认了一些字。孟道玄很喜欢石三河,这孩子很有灵性,认字也快,他经常给三河和自己的儿女讲一些《论语》、《中庸》《大学》等......由于孟道玄的青睐,石三河就拜孟道玄为师,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学习一些儒家文化。

石屯村的支书叫石云腾,去找人算卦,说为孔圣人在寺庙里立一个神位,能保其后代为官,保佑村里风调雨顺。于是,就把为孔子塑像的事儿提上了议程。

石屯村有一个寺庙,在村东口,叫“众神寺”,始建于明代,有十几间房屋,钟楼,鼓楼一应俱全,寺里有四棵大柏树,柏树很粗,三个人都合搂不住。逢初一、十五还有一干僧侣礼佛诵经,大殿供着玉皇大帝的神像,偏殿有三清祖师、药王、龙王,等......门官有四大天王。就是没有儒圣孔子。

石云腾召开会议,说道:“为了全村更好的发展,我请高人问事儿,高人指点,要想发展必须读书认字,你看咱们村有几个认字的,几乎90%的文盲。文字承载了中国的文化,认识字了,可以读书,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更多的古人积累总结的智慧,还可以把咱们的种地经验写出来,推广,也可以学习外来的种地技术。镇上、县里下达的文件也可以读懂,不用再靠孟先生一遍又一遍的念解释了.......”

一个村民说道:“我看学习行,农闲季节可以学习。”

石云腾说道:“高人指点说,要为孔圣人立一个神位,才能保我们村出大官,保佑我们村的孩子,人人知礼仪。因此,我决定改众神寺为圣人寺,腾出一间房,供奉孔圣人,并作为我们学习的场所,我已经和孟先生商量过了,孟先生为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学字,认字。”众神寺里的僧尼大多是挂单的,再说僧尼的给养都得村民施舍,也就同意了。他们本来是想为孔子塑像的,可是塑像得用好多粮食,现在连肚子还吃不饱,哪有粮食为其塑像?不如让孟道玄画一个挂上去就行,敬人论的是心。

旧社会的孔庙有三大作用,一是祭祀;二是当做学校,科举制度以来,县学、州学、太学多是学子的集聚地,这也是古代人去赶考时经常住的地方,因为寺庙大多设有孔子道场;三是为了瞻仰、游览,如曲阜的孔子庙,南京的夫子庙等......石屯村的众神寺规模不小,却没有孔子的道场。

孟道玄接了任务,为孔圣人画像,这是一件神圣的事儿。他择吉日沐浴焚香,动了画笔,画好后,装裱起来,挂在圣人寺的那间房子里。村支书择吉日带领群众祭祀、祈求上苍,算是正式开始。孟道玄掐着指头,神乎的说道:“有了孔圣人,本村八年能出五个官。”大家大多以为是笑言。村支书石云腾却很相信。

近现代,由于社会的动乱,民不聊生,读书的人少了,有人甚至公开辱骂孔子,说孔子思想愚昧、迂腐,其实他们不懂,多年以来,封建帝王一直靠孔孟儒家思想统治老百姓,清末由于社会更替,愚昧的人只知道占地盘,打仗,把孔孟思想搞得乱七八糟,有人说是孔老二,孔老二就是男人两个腿中间的玩意。其实有点文化的都知道孔子弟兄好几个,孔子排行老二,真是有辱斯文。

那天正好赶上孟道玄为孔子画像,也许是上天心念孟道玄的一心赤诚,给孔子的画像注入了一点灵气,可不要小看这一点灵气,他可以保佑石屯的后代子孙做到翰林。孟道玄心地实诚,没敢多说,其实这片土地一年就能出一个官。

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天气晴朗,石云腾带着百姓恭恭敬敬的把孔子挂像悬挂在那间宽敞的房子里,孟道玄装裱的时候还专门给画像上了香料,一挂上,满屋的香味氤氲,几个有头脸的村领导都在屋里祭祀,普通的老百姓在屋外列队祭祀,摆上贡品,都跪了下来。

这套祭祀方法还是孔子传下来的。其实儒教思想不是孔子创立的,而是孔子总结的。孔子最先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孔子干了一段时间,发现死人的钱好挣,就把这些程序用文字记录下来。再后来,孔子发现人们对于出生、结婚、死亡很是在意,孔子就为他们创造了一套礼仪制度,一些有点先见又不想劳动的人就靠这些东西忽悠人,挣个嘴油肚圆。

孔子收了许多徒弟,把这些思想传授给他们,不是白传的,一个学生要收十根腊肠的,也就是加盟费。孔子的这些徒弟都是一些头脑聪明,好吃懒做的人,他们看到老师不用干活就能吃饱肚子,就让孔子传授经验。假如孔子把这些骗人的经验都传给他们了,我靠什么生活,于是孔子就想了加盟这一方法,你给我学费,我包你能独立开店,就是独立能完成这些婚娶嫁葬的事儿。加盟者真是太多了,孔子收了徒弟,徒弟又收徒弟,徒徒弟弟无穷尽也。一些徒弟看到了前景,更是别出心裁,自己创造了一些新的学说,有程朱学派、崇仁学派、船山学派、春秋公羊严氏学派、慈湖学派、次仲学派、等......太多了,从此这些人不用种地,不用做农活,没事儿写写文章,搞搞娱乐,轻轻松松的过上了好日子。

你想呀,都来学儒学了,谁来种地呀,没人种地就得饿肚子,于是一些统治阶级就只允许一部分人学习文化,其他人种地,来供养他们。后人更可笑的是歪曲孔子的思想,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原句是这样的:“学而不死则亡,死了不学则呆。”其实这句话是孔子和子房互骂的,子房是想学长生之术,可是孔子的师父老子没有教孔子这些,出了点意外远走了。子房看透了孔子的思想,说道:“我跟着你学习骗人的东西,将来还不是或死或亡,也不能长生。”

孔子骂道:“糊涂呀你,你宁肯死也不学,真是个呆子。在阳间你享受了,还管能不能长生。”那徒弟子房真是呆的可爱,后来孔子还是把他留在了身边,因为在一堆骗子中找一个好人不易呀,子房帮孔子收收学费,干一些杂活,也活的很潇洒。后来孔子才知道,子房是大智慧,他没有骗别人,骗上我了,孔子一直养了他一生。但是孔子还是很感谢他。

石云腾亲自解开了蒙在孔子身上的红布,孔子就算正式成为这寺庙的一员。百姓们列队观摩。很多人许愿,无非就是保佑家庭兴旺,保佑五谷丰登,什么的。村支书石云腾主要是听了一个算卦的泄露天机,说拜孔子能当大官,因此他拜的最严肃,最认真,或许真的能感动神灵。

晚上,在孔子挂像的大殿开课了,来的都是一些孩子,年纪大的谁还学习这些呢。这群孩子里那个石三河学习的最刻苦,最认真。

下课后,他们都走了,从桌子下钻出来一个小孩,正是石三河,这孩子把盘子里供奉的烧鸡拿过来就吃,吃过以后,骨头都不留下,还说是给他的宝贝狗吃。三河吃过后,跪在地上说道:“孔子圣人,我是第一次吃烧鸡,没想到真好吃,我以后发达了,一定把偷吃你的给补上。”他又在果盘里拿了一个苹果,跑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