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正蹲在拥挤的灶头前,烧着柴火。
里面应该是焖着白萝卜排骨吧。
那是过年才能吃上的菜,而今天,对于这个家来说,却是非比寻常的一天。
在深圳华强北打工的儿子,突然回家了。
儿子的性格像父亲,话不多,但是很孝顺。
在华强北,一个月500块工资,老板包吃住,一年到头,他居然能拿5800元回家过年。
这对这个家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然而,年还没有过一半,这个一向懂事的孩子,却突然不干回家了。
父亲抽着旱烟,一句话不说。
只是非常拼命的吸着,似乎那杆烟枪,成了此刻他唯一能够寄托的东西。
母亲呢?
那就是另外一个风景了。
手上,脚下,重点是嘴巴。
像加特林机关枪一样,扫射着屋子里两个沉默的男人。
潮汕话最经典的古训,像放CD碟一样,充斥着整个本来就己经很拥挤的屋子。
"还没学会走路,你就要飞了……做人还是实际点好…...多好的工作啊。
说不干就不干……儿啊!
我们的农民,还是穷农民……别想太多了……" 这扫射像是没完没了的样子,男孩头低得都差不多到地了。
父亲默默的站了起来,爬上了小阁楼。
下来的时候,一本红色的存折攥在手里。
“抬起头来。
18岁了,白长了这一米八几的个子。
这里有三万块钱,也是我们这个家所有的财产,老父没什么用,做了一辈子泥水工。
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也就糊了这间小平房了。
这钱你拿去吧。
想自己去华强北做生意,就去做。
对我们的家来说,你也只有这一次机会了。”
“爸爸,我一定会把生意做起来了。
打工一年多了,我熟悉华强北的每一步运作。”
这个只有18岁的男孩,脸上浮现出跟他的年龄非常不搭的表情。
老父亲抽了一口烟,默默的说:"成与不成,就这一次。
不成了,家里的三尺六(锄头)就你继承了。
靠着屋后那块地,我们一家也不可能饿死。
去吧!
"第二天,东方吐白。
男孩怀揣着三万块钱,坐上了开往深圳华强北的长途汽车。
他的名字叫阿东,学只上到初一,16岁就跟着一帮同村兄弟,来到了华强北,做了一个送货的小男孩,己在华强北干了一年多的时间了。
1998年6月1日,华强电子世界3号楼,正式开业。
时值电子元器件行业黄金年代,所有店面,柜台,房间,都是抢手货。
没有内部关系,根本就没办法租到,所谓的“转让费”更是高得非常离谱。
阿东在市场转悠了几天,一咬牙,跟一个朋友合作,花了一万块钱的转让费,租了一个1.2米的小柜台。
每人一半,也就是60CM长 40CM宽的玻璃柜,月租金2600块,加2000押金,预付半年租金,算下来,一个人花了13800元。
数钱的时候,阿东的手抖得不像话。
然后,他还是来来***的数了3遍,才把那个钱,交给了对方。
两个一米八几的傻大个,就在华强北这一个1.2米的玻璃柜上,开始了亿万富翁的征程。
当时的他们,绝对想不到,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店是租下来了,要卖什么货,就是一个问题了。
虽然在华强北混了一年多,认识一些人,可是,你在市场,我也在市场,我调你的货卖,那肯定是没有优势的。
阿东想到了潮阳陈店,因为市场做电子的,基本上,都是那边一带的人。
而且基本上,一些货源,都来自那里。
摸摸口袋里的钱,只剩一万多了。
再拿一半,去陈店进货,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
说干就干,他又坐长途汽车,来到了陈店,这是个潮汕有名的电子小镇。
下车的那一刻,这孩子懵了。
虽然同是潮汕人,但是口音天壤之别。
所有电子元器件,也是乱如牛毛,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以前打工的时候,自己也只认识那几种电阻。
现在面对这么宏大的场面,他还是有点应付不来,花了足足一天的时间,走遍了这个电子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间店铺,他受尽了各种冷眼。
但是,这个小伙子,却越走越快乐,越来越兴奋。
一天下来,饭都忘记吃。
就这样,空着肚子,逛了整整一天。
在最后一班开往深圳的车即将发车的时候,他决定了,花了6500块钱,买上一些***D电阻。
然后,就急急忙忙的装了10大件,把货整到深圳。
回到深圳的时候,己经是凌晨五点多了。
这一天一夜,阿东就只是在大巴上眯了一会,因为带着巨款,也无法安心入睡。
为了节约二次运输的费用,他干脆不回他那个10平不到的出租屋了,首接把货搞到华强电子世界门口,借着晨曦与路灯的光,把这10大件货,分门别类,搞得整整齐齐。
致富的路,好像就从这些货开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