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手中的一叠研究资料整齐地放在身前讲桌上;打开资料最上面的一页,将一枚精致的书签夹在其中当作标记;接着把眼镜盒放在讲桌的右上角;随后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与眼镜盒同一水平线地放在讲桌左上角;然后解开外套的扣子,将外套搭在教室角落的衣架上;再然后,他一边走回讲台,一边把衬衫的袖口往上轻轻挽起一小截……有条不紊地做完习惯性课前准备动作,顾教授才从讲桌上的粉笔盒里抽出一支彩色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标题。
熟悉他讲课风格的学生们都知道,这或许是他一堂课中要写的仅有的几个字。
顾教授搓搓手指,弹掉手上可能沾染的粉笔灰,走下讲台,靠近学生们的座位。
他热衷于与学生们近距离探讨交流,这样他能够首观清晰地观察到学生们的表情反馈。
他的声音也如往常般温和而富有磁性:“同学们都清楚,常规的犯罪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犯罪者的行为模式来展开,但对我们这门专业而言,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与犯罪行为逻辑的关联研究同样关键。
我们今天就来讲犯罪学研究中极为重要、也是首要探讨的‘犯罪现场痕迹研究’。
“先前我们学习过,判断系列犯罪案件的关键因素有三个:犯罪行为轨迹、犯罪心理痕迹以及犯罪现场遗留物。
这表明‘犯罪现场痕迹研究’是串联案件的重要依据。
比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找到案件的契合点或者共通之处也许是犯罪现场都出现了某种特殊的标记或符号,也许是痕迹的形成方式或者分布规律相似,或者在不同现场都发现了来自同一来源的物品碎片,又或者是这些犯罪现场都与某个特定行业或者场所存在某种隐晦的联系,类似物流仓库、建筑工地、艺术工作室等地方……总之,通过研究犯罪现场痕迹,可以有效地串联起案件的前后因果、内在联系、侦查方向等等。”
顾教授在过道里慢慢踱步,时不时微微侧身,用期待的目光看向学生们,鼓励他们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就拿1959年发生在我们S省的那个连环碎尸案来说。
案发现场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脚印,脚印的尺码和深度都有独特之处。
从犯罪行为轨迹来看,时间地点受害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这些案件除了都发生在深夜,且嫌疑人似乎对周边的监控布局有一定的了解,总是能避开主要的监控区域。
那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是嫌疑人经过长时间的踩点观察,还是有内部人员透露了相关信息?”
顾教授停住脚步,转身面向黑板,拿起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一个监控摄像头和一个代表嫌疑人的简笔画。
“再深入思考犯罪心理痕迹方面。
嫌疑人选择在这些地点作案,并且留下了特殊脚印,也许是一种挑衅,又或者是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赋予在这个脚印上。
而犯罪现场遗留物呢,在几个案发现场都发现了一种质地特殊的纤维,经过检测不属于常见的衣物或者家居用品材质。
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顾教授再次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
“那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从我们刚刚说的犯罪行为轨迹、犯罪心理痕迹以及犯罪现场遗留物这三个方面出发,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推测出嫌疑人的一些特征或者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教室里顿时响起轻微的讨论声,顾教授在各小组之间穿梭,时而倾听,时而点头给予肯定,时而微微皱眉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过了一会儿,他拍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
大家不用担心,大胆地说出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顾教授眼神中充满鼓励,嘴角依旧挂着那儒雅的微笑,等待着学生们的回应。
这时,一位坐在右前排的男生率先举起手,顾教授微笑着点头示意他发言。
男生站起身来用清冷平稳的音色:“我觉得从犯罪行为轨迹看,嫌疑人能避开监控,说明他对这一片区域非常熟悉,可能是长期在这里生活或者工作的人。
而那些特殊的脚印,从其深度和尺码推测,嫌疑人应该是个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体重约七十公斤的男性,并且从脚印的间距和行走规律来看,他走路的姿势有点独特,可能是左腿受过伤。
至于那些特殊纤维,我们觉得可能来自他作案时携带的特殊工具或者他工作环境中会接触到的东西。”
顾教授微微颔首,眼中带着肯定:“你分析很有逻辑,那有没有想过他左腿受伤这个点,会如何影响他后续的作案选择呢?”
男生思索片刻后回答:“他可能会避开需要攀爬或者长距离奔跑的作案地点,选择更容易进入和逃离的场所。”
顾教授满意地笑了笑:“非常好,请坐。”
接着,顾教授又回到讲台前,拿起粉笔继续说道:“大家的思路都很不错。
再来看这些犯罪现场,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所有案发现场周边都有一些小商贩,在案发时,虽然他们没有首接看到嫌疑人,但都听到了一种轻微的、有节奏的金属碰撞声。
那这又能给我们的犯罪现场痕迹研究带来什么新的方向呢?”
同学们纷纷低头沉思,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后,又有一位女同学举手发言:“教授,会不会是嫌疑人身上携带的某种工具发出的声音,比如一串钥匙或者是一个金属制的作案工具。
而且如果是有节奏的声音,说不定和他的某种习惯动作有关,比如走路的频率或者是他紧张时会有的小动作。”
顾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位女同学很有洞察力。
那我们再结合之前的犯罪行为轨迹、犯罪心理痕迹以及犯罪现场遗留物来综合分析一下。
假设这个金属碰撞声是来自一串特殊的钥匙,那这串钥匙会不会和他进入某些场所有关呢?
而他在犯罪现场留下特殊标记和特殊纤维,又是不是在这些场所中接触到的东西呢?”
顾教授再次在教室里走动起来,边走边说:“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出发,如果他是在某些特定场所工作,并且有这些特殊的行为和遗留物,那他选择这些被害目标的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者目的驱动呢?
是为了报复?
还是为了满足某种特殊的心理需求?”
同学们听着顾教授的引导,又陷入了新一轮热烈的讨论之中。
此时,教室的门被推开一个中年男子快步走到顾教授身边耳语了几句,顾教授轻轻皱眉,并不时点头应和着,然后男子离开,顾教授抬起胳膊看了看手表,环视了一圈教室:“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各位同学带着疑问下去继续讨论,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犯罪心理”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