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部:山海通灵

第一章 少年郭璞

东晋元康六年(296年),濮阳城外的一座农庄里,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正伏案疾书。案头堆满了竹简,最上面摊开的赫然是一部《山海经》。

这青年就是郭璞,字景纯。他出身寒门,但天资聪颖,从小就对奇门遁甲、山川地理特别感兴趣。此时的他,正在研究《山海经》中描述的一处奇特地形。

"景纯!"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可要歇息了?"

"师父!"郭璞连忙起身相迎。来人正是他的恩师,相术大家钟道人。

钟道人看着满案的竹简,欣慰地点点头:"你小子倒是用功。不过这《山海经》,也不必这般刻苦钻研。"

郭璞摇头道:"弟子觉得此书玄妙非常。这里面记载的山川地理,每一处都暗含天机。"

"哦?"钟道人来了兴趣,"说说看。"

郭璞取出一幅自己绘制的地图:"您看,《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些山脉走向,如果按照五行生克来分析,竟然与历代王朝的兴衰完全吻合!"

钟道人接过地图,越看越是吃惊。他本以为这个弟子只是在死读经书,没想到竟然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好!"钟道人抚掌大笑,"景纯,你这番见解,就连老道我也自愧不如。"

郭璞谦逊道:"弟子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此言差矣,"钟道人正色道,"你能从《山海经》中看出这些玄机,说明你已经摸到了术数的门径。老道这些年收的弟子不少,就属你最有慧根。"

说着,钟道人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袱:"这是我毕生所学的精华,本想等你大器成就时再传授。如今看来,时机已到。"

郭璞连忙跪下:"弟子不敢!"

"起来吧,"钟道人扶起郭璞,"你要记住,术数之道,贵在明理。我们学习相术,不是为了趋炎附势,而是要明察天意,济世安民。"

"弟子谨记。"

"好,"钟道人满意地点头,"从今天起,我就教你真正的相术要诀。"

就这样,郭璞开始了更深层的修习。钟道人不仅教他相术、堪舆之法,更传授他观察天象、预测吉凶的秘术。

郭璞天资聪颖,进步神速。不到一年,就已经能够准确预言一些小事。再过两年,他的名声开始在濮阳城中传开。

人们说,城东住着一个神奇的年轻人,能够预测天象,指点风水。不少达官贵人慕名而来,想请他为宅院看风水、为前程指点迷津。

但郭璞始终谨记师父的教诲,从不轻易为人占卜。他常说:"术数之道,重在明理。若只是为了趋炎附势,不如不学。"

第二章 漫读山海

元康九年(299年),二十三岁的郭璞来到了建康城。这里是东晋的都城,云集了天下英才。

郭璞在城南租了一间小屋,每日研究《山海经》,偶尔也帮人看看风水。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欢来他这里讨论学问。

这一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道来访。

"贫道许逊,字敬之,"老道拱手行礼,"久闻郭先生精通《山海经》,特来讨教。"

郭璞连忙还礼:"前辈谬赞了。晚生不过是略知一二。"

"郭先生太谦虚了,"许逊笑道,"老道听说你不仅精通相术,还善于解读《山海经》。不知是如何解读的?"

郭璞想了想,取出一幅他绘制的地图:"敬之道长请看,这是我根据《山海经》记载绘制的山川分布图。"

许逊接过地图,只见上面不仅标注了山川位置,还用不同颜色标示出了气脉走向。

"妙啊!"许逊赞叹道,"郭先生这幅图,可谓是将天地大势尽收笔下。"

"道长过奖了,"郭璞正色道,"其实《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天人感应的奇书。"

"此话怎讲?"

"《山海经》中记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水,都与天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郭璞解释道,"比如这昆仑山......"

就这样,两人相谈甚欢,直到夜深。许逊虽然比郭璞年长三十七岁,但对郭璞的见解却十分佩服。

从此以后,许逊经常来找郭璞讨论学问。虽然一个是年近花甲的道士,一个是年方二十几的青年,但两人却成了忘年之交。

一日,许逊问道:"郭贤弟,你可知天下有一处奇特的风水宝地?"

"哦?"郭璞来了兴趣,"不知在何处?"

"浙江青田。"许逊说道,"那里群山环绕,溪流纵横,更有紫气环绕。老道游历天下多年,从未见过如此灵秀之地。"

郭璞沉思片刻:"让我查查《山海经》。"

翻检许久,郭璞忽然眼前一亮:"有了!《山海经》中说:东南之极,有山为林。林中多奇石,石上生紫芝。山下有清流,流水常似碧。这分明就是在说青田!"

许逊点头:"不错。而且老道观其地势,隐约与北斗七星相合。恐怕此地日后必有大用。"

郭璞若有所思:"敬之兄,我觉得应该去青田一趟。"

"此话正合老道心意,"许逊笑道,"不如我们择日同行?"

"好!"

就这样,两人约定等开春后一同前往青田。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在日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 江都遇雅

永嘉三年(309年),三十三岁的郭璞已经小有名气。他不仅精通相术,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他注解的《山海经》开始在文人圈子里流传,很多人都称赞他独具匠心。

这一年春天,郭璞来到江都。这里有一位闻名天下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叔父王导。

王导不仅是当朝重臣,更是一位雅致之人。他听说郭璞善解《山海经》,特意邀请郭璞到府上做客。

王府之中,高朋满座。除了郭璞,还有不少文人雅士。

"郭先生,"王导开门见山,"听说你对《山海经》颇有研究?"

郭璞谦逊道:"不敢,只是略有涉猎。"

"哦?"王导来了兴趣,"那不知先生如何看待《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奇异之物?是真是假?"

席间众人都竖起了耳朵。《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怪异的山川异兽,一直是文人们争论的话题。

郭璞沉吟片刻:"《山海经》虽然记载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物,但它们未必全是虚构。"

"此话怎讲?"

"比如书中说:南山有鸟,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常人以为这是荒诞之说。但如果从五行之理来看,这恰恰暗示着一个王朝的兴衰。"

"原来如此!"王导恍然大悟,"先生不仅精通地理,还深谙天人之道啊!"

一旁的小郎王羲之也听得入神。这位日后的"书圣",此时还是个年轻人,但已经显露出不凡的气质。

酒宴散后,王羲之特意留下来向郭璞请教。

"郭先生,"王羲之恭敬地说,"我有一事不明,想请先生解惑。"

"请说。"

"先生既然精通天人之道,不知可能预测人事吉凶否?"

郭璞神色一肃:"羲之公子,术数之道虽然玄妙,但也有其界限。强求预知未来,反而会坏了根基。"

王羲之似有所悟:"先生的意思是......"

"天机不可轻泄,"郭璞意味深长地说,"有些事,知道了反而不美。"

这番谈话让王羲之印象深刻。多年后每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都会感叹郭璞的远见。

第四章 危言直谏

建兴元年(313年),三十七岁的郭璞已经成为建康城中最负盛名的术士。他不仅精通相术,更因为《山海经》注解而声名远播。

这一年,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荆州都督周虓聚众造反,朝廷一片慌乱。

在这个节骨眼上,王敦请郭璞占卜,想知道此事凶吉。

郭璞掐指一算,脸色大变:"周虓谋反必败,七日之内,贼众必溃!"

王敦将信将疑。但七日后,果然传来消息,周虓兵败被杀。

这件事让王敦对郭璞更加重视。他经常邀请郭璞到府上议事,还想让郭璞做自己的幕僚。

但郭璞却看出王敦野心勃勃,心怀不轨。他开始暗中观察天象,发现王敦必有反意。

一日,王敦又召见郭璞。

"郭先生,"王敦笑容可掬,"不知近日可有什么预见?"

郭璞知道王敦是在试探自己,但他仍然直言不讳:"王司马,天象显示,近日必有大臣谋反。此人位高权重,若不及早悬崖勒马,必将身死族灭!"

王敦脸色一沉:"此话何意?"

"司马心中,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郭璞坦然道。

从此,王敦对郭璞的态度明显转冷。但郭璞却丝毫不改其志,反而更加大胆地预言王敦必反。

许逊得知此事,连忙来劝郭璞:"贤弟,你何必得罪王敦?大可说些吉利话。"

郭璞却说:"师兄,你还记得当年在青田看到的异象吗?"

许逊点头:"记得。当时天现紫气,地生祥云。"

"那里是一处风水宝地,日后必有大用。"郭璞郑重地说,"师兄,我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结局。但在此之前,还请你帮我一个忙。"

"贤弟请说。"

郭璞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裹:"这里是我注解《山海经》的手稿,还有平生所学的相术要诀。烦请师兄将它们带往青田,建一处道场,名为太清宫。"

"这是为何?"

"天机已定,郭璞难逃此劫。"郭璞苦笑道,"但这些心血不能白费。师兄,青田此地,日后必有奇才出现。还请你将这些传给有缘人。"

第二部:铁骨千秋

第一章 风云变幻

建兴二年(314年)初春,建康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氛围中。

王敦府中,灯火通明。府中侍卫都换上了铁甲,刀枪出鞘,杀气腾腾。显然,一场大变即将来临。

"大人,"一个心腹低声禀报,"郭璞那厮最近在城中四处散布预言,说您有反意。要不要......"

王敦眯起眼睛:"先不要轻举妄动。本司马倒要看看,这个术士能言中几分。"

与此同时,郭璞的住处。

"先生,您快收拾细软,趁早离开建康吧!"郭璞的弟子小郑急切地说道,"王敦的人已经在暗中盯梢了。"

郭璞却岿然不动,正在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

"先生!"小郑几乎要哭出来,"您为什么就是不肯说几句吉利话呢?王敦那样的权贵,得罪不得啊!"

郭璞停下笔,抬起头来:"小郑,你可知我为什么要学相术?"

小郑一愣:"这......"

"术数之道,贵在明理。"郭璞缓缓说道,"我辛苦钻研《山海经》,研习相术,不是为了趋炎附势,而是要明察天意,正本清源。"

"可是......"

"王敦此人,表面恭顺,实则野心勃勃。若不揭穿他的真面目,必将祸乱朝纲。"郭璞语气坚定,"我郭璞宁可为直言而死,也不愿为苟活而诌媚!"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许逊匆匆赶来:"景纯贤弟,大事不好!王敦已经开始调兵遣将,怕是要......"

"我知道。"郭璞平静地说,"师兄不必担心,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许逊急道:"那你还不快走?"

郭璞摇头:"走不了的。王敦的人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不过......"他从案头拿起一摞写好的纸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许逊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部详细的相术要诀,其中不仅有堪舆之法,更有预测朝代兴衰的秘术。

"这是我这些年的心血,"郭璞郑重地说,"还请师兄带往青田,好好保管。"

许逊双手颤抖:"贤弟,你这是......"

"天机已定,"郭璞神色坦然,"但总要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师兄,记住我说的话,青田太清山必有大用。"

就在这时,一队甲士已经包围了郭璞的住处。

第二章 铁骨铮铮

"郭璞!"一个威严的声音在院外响起,"王司马请你过府一叙。"

郭璞对许逊说:"师兄,后门还能走,你带着这些东西快走吧。记住,一定要把它们带到青田!"

许逊含泪应允,从后门悄然离去。

郭璞整理衣冠,大步走出房门:"王司马相召,景纯岂敢不从?"

王敦府上,一片肃杀之气。

"郭先生,"王敦冷笑道,"听说你最近在城中四处预言,说本司马有反意?"

郭璞昂首挺胸:"天象异动,必有大变。此乃天机,非是景纯妄言。"

"好一个伶牙俐齿!"王敦怒极反笑,"那你可知道,污蔑朝廷重臣是什么罪名?"

"王司马,"郭璞直视王敦的眼睛,"你心中有鬼,所以才会对我的预言如此敏感。实话告诉你,你谋反必败!"

"大胆!"王敦拍案而起,"来人,把他给我关起来!本司马倒要看看,你这个神算子能不能算到自己的结局!"

郭璞被押入大牢,但他的神色依然从容。狱卒们私下议论,从未见过如此淡定的囚犯。

夜深人静,王敦独自来到牢房。

"郭璞,"王敦压低声音说,"本司马再给你一个机会。你若改口说我日后必当富贵,不仅立刻放你出去,还封你为上宾。"

郭璞却仰天大笑:"王敦,你太小看郭璞了!我学术数,是为了明察天意;注《山海经》,是为了传承文明。岂会为了苟活,说些违心之论?"

"你!"王敦气极,"那就别怪本司马心狠手辣!"

"不必威胁,"郭璞坦然道,"生死有命,我早已看透。不过王敦,你记住我的话,你谋反必败,这是天意,谁也改变不了!"

王敦气冲冲地离去。当夜,郭璞在牢中写下绝命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丈夫志四海,万里望风清。"

第三章 碧血丹心

建兴二年(314年)三月,春寒料峭。

这一日清晨,郭璞被押赴刑场。临行前,他让狱卒带来纸笔,写下最后一封信。

"此信请转交许逊道长,"郭璞将信交给狱卒,"他自会重重酬谢你。"

狱卒见他态度诚恳,便答应下来。

信中写道:

"敬之师兄:

天机已定,郭璞虽死,亦无憾也。青田太清山龙脉所在,必成气数根本。望师兄以此为据,建立道场,名曰太清宫。他日必有奇才出现,共承天命。

《山海经》注本与相术要诀,皆系毕生心血。望师兄好生保管,待有缘人出现,再做传授。

景纯顿首。"

行刑时,郭璞神色坦然,仿佛是去赴一场早已约定的宴席。

"郭璞,"刽子手问,"你可有遗言?"

"有。"郭璞朗声道,"请告诉世人,术数之道,贵在明理。我郭璞宁死不屈,就是要以死明志!"

话音未落,刽子手的刀已经挥下。

年仅三十八岁的郭璞,就这样从容赴死。临终前,他的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仿佛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当天夜里,建康城上空出现了奇异的天象。七颗北斗星异常明亮,隐约可见一道紫气直贯青田方向。

许逊看到这一幕,不禁泪流满面:"贤弟,你的心愿,老道一定完成!"

第四章 天意难违

郭璞死后不久,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但正如郭璞预言的那样,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敦兵败被杀时,想起郭璞的预言,不禁冷汗直流:"此人真乃神人也!可惜......"

许逊按照郭璞的遗愿,带着《山海经》注本和相术要诀,来到青田太清山。

果然,这里山川秀丽,灵气逼人。更奇特的是,山上的岩石形态,与郭璞留下的图纸分毫不差。

"贤弟,你果然料事如神!"许逊感叹道。

就这样,许逊在太清山建立道场,取名太清宫。他将郭璞留下的典籍珍藏于宫中,静待有缘人出现。

此后,但凡有志于相术者,都会来太清宫寻访郭璞的遗风。人们说,在月朗风清的夜晚,还能在宫中听到郭璞的诗句在回荡: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丈夫志四海,万里望风清。"

这首诗,不仅是郭璞的绝命词,更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贵在明理",什么是"天意难违"。

而青田太清宫,也开始了它漫长的等待。等待着那个郭璞预言中的"奇才"出现,等待着那个能够继承他衣钵的有缘人。

这个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但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第三部:道法传承

第一章 山中异象

永和元年(345年)春,青田太清山。

许逊带着几个弟子,站在山腰处眺望远方。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慷慨赴死的郭璞,容颜仍在眼前。

"师父,"大弟子问道,"您说郭先生为什么一定要选在这里建道观?"

许逊望着起伏的群山,目光深邃:"且让为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三十年前,郭璞第一次来到青田时,就发现这里地势非凡。

"你们看,"许逊指着山势,"这群山的走向,恰好与北斗七星相对应。而山间的溪流,又如同天河倒映。这样的风水格局,天下罕见。"

弟子们仔细观察,果然发现山势奇特。远远望去,七座主峰隐约成北斗之形,云雾缭绕间,更显神秘。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许逊继续说,"郭璞在《山海经》注本中写道:青田山水有大气运,藏风聚气,堪为龙穴。他日必有真龙降世,得此气数,成就大业。"

正说着,山间忽然起了一阵奇异的风。风中似乎带着钟鸣,回荡在山谷之间。

"来了!"许逊眼前一亮,"这就是郭璞说的异象!"

只见远处天际浮现一道七彩虹光,横贯天际。虹光中隐约可见龙形游动,煞是壮观。

"师父,这、这是......"弟子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就是应验!"许逊激动地说,"郭璞当年说,每当有大机缘降临时,太清山就会显现异象。看来,那个有缘人快要出现了!"

第二章 少年奇遇

这一日,山下来了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他衣衫褴褛,但眼神清亮,举止不凡。

"小哥,"看门道士问,"你来太清宫做什么?"

"在下刘基,"少年恭敬行礼,"是本地樵夫之子。听闻太清宫藏有郭璞先生的遗著,特来求学。"

"哦?"看门道士有些意外,"你知道郭璞先生?"

刘基正色道:"郭先生精通《山海经》,善占卜相地,更是一位刚直不阿的君子。他宁死也要揭露奸佞,这种气节令小子十分敬佩。"

看门道士眼前一亮:"且随我来。"

许逊正在后院教授弟子相术,忽然听到外面有动静。

"师父,"看门道士领着刘基进来,"这个小哥想求学,说对郭璞先生很是敬仰。"

许逊放下手中的书卷,仔细打量着刘基。只见这少年虽然衣着简陋,但眉宇间透露出不凡气质,正是郭璞所说的"有大志向者"。

"小友,"许逊和蔼地问,"你为何对郭璞先生如此推崇?"

刘基答道:"小子虽然年幼,但也明白,术数之道贵在明理。郭先生以死明志,正是为了彰显这个道理。"

此言一出,许逊心中一震。这不正是郭璞常说的话吗?

"好!"许逊抚掌大笑,"郭璞贤弟,你果然料事如神!这个有缘人,终于出现了!"

原来郭璞临终前曾说:

"他日必有奇才,年纪虽幼,却能明白术数贵在明理的道理。此人必是传承我衣钵的有缘人。"

许逊让刘基住在太清宫中,开始教他相术。很快就发现,这个少年天资聪颖,尤其对堪舆、占卜之术特别感兴趣。

一日,许逊带刘基来到后山郭璞的衣冠冢前。

"你可知道,"许逊正色道,"为什么郭先生选择在青田建立道场?"

刘基摇头。

"因为他看到了几百年后的天机!"许逊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裹,"这是郭先生留下的相术要诀和《山海经》注本。这些年,我一直在等一个可以继承他衣钵的人。"

刘基双手接过包裹,只觉一股暖流涌入心间。

第三章 秘术传承

从此,刘基开始系统学习郭璞留下的术数之学。

让许逊惊讶的是,刘基似乎天生就懂得这些玄妙的道理。每当他讲解一个深奥的概念,刘基总能很快领悟其中的关键。

"奇哉!"许逊常常感叹,"此子悟性之高,连郭璞贤弟也不过如此!"

太清宫的藏经阁中,收藏着郭璞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其中有相术要诀、堪舆心法,还有许多预言。

刘基每天都要在这里研习。渐渐地,他发现这些手稿中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师父,"一天,刘基兴冲冲地找到许逊,"弟子发现郭先生的手稿中有一个奇特的预言!"

"哦?"

"您看,"刘基展开一幅图,"这是郭先生根据《山海经》绘制的山川图。如果按照五行生克来推演,他似乎预见到了几百年后会有一个新的王朝崛起!"

许逊仔细查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果然如此!郭贤弟的预言中说,这个王朝将由平民崛起,最终一统天下。而你......"

"弟子会如何?"

许逊沉吟片刻:"天机不可轻泄。不过我可以告诉你,郭璞当年说,未来有一个人会凭借相术之道,助新君开创盛世。"

刘基若有所思:"所以这就是郭先生选择青田的原因?因为这里是那个新王朝的气数所在?"

"正是。"许逊欣慰地说,"看来你已经明白了许多。"

就这样,刘基在太清宫修习了整整十年。他不仅精通了郭璞的相术,更深刻理解了"术数贵在明理"的道理。

第四章 衣钵相承

永和十一年(355年),许逊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决定将郭璞的衣钵完全传给刘基。

这一天,他带着刘基来到后山郭璞的衣冠冢前。

"基儿,"许逊语重心长地说,"为师这些年教你的,不仅是术数之道,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刘基跪下:"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你可知道,当年郭璞为什么不肯向王敦屈服?"

"因为先生深知术数贵在明理的道理。若是为了苟活而说违心之论,就算活着也没有意义。"

"说得好!"许逊欣慰地说,"如今为师年事已高,是时候将郭璞贤弟的衣钵完全传给你了。"

说着,许逊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这是郭璞留下的玉印,上面刻着天机遁迹四个字。从今以后,你就是他道统的传人了。"

刘基双手接过玉印,只觉一股清凉之气透入心脾。他仿佛看到了郭璞的身影,正在冲着自己微笑。

"记住,"许逊说,"术数之道,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而是要用来济世安民。日后你若有机会施展抱负,一定要谨记这一点。"

"弟子明白。"刘基郑重地说。

不久后,许逊圆寂。临终前,他对刘基说:"郭璞的预言快要应验了。你要记住,术数虽妙,但不及德行。希望你能继承郭璞的气节,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刘基泣不成声:"弟子一定谨记师父和郭先生的教诲,绝不负二位所托!"

从此,刘基成为太清宫道统的继承人。他不仅继承了郭璞的相术,更继承了郭璞"术数贵在明理"的精神。

后来,刘基果然如郭璞所预言,成为了开国军师刘伯温,助朱元璋开创大明盛世。每当他回想起在太清宫的岁月,总是感慨万分。

而太清宫,也因为有郭璞、许逊、刘伯温三位高人的道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修道圣地。

直到今天,太清宫的钟声依然在青田的群山间回荡,述说着这个关于传承与气节的千古佳话。

第四部:天枢神相

第一章 应天通机

洪武元年(1368年)春,金陵城。

朱元璋刚刚登基称帝,正在紫禁城里召见大臣。忽然,一个侍卫匆匆进来:

"陛下,刘伯温求见!"

朱元璋眼前一亮:"快请!"

刘伯温大步走入殿中。虽已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刘卿,"朱元璋笑道,"朕正要找你。这新都要建在哪里,还请你拿个主意。"

刘伯温从怀中取出一个古老的玉印:"陛下,此事臣早有考虑。只是在此之前,想给陛下讲个故事。"

"哦?"朱元璋来了兴趣,"什么故事?"

"这是五十年前,发生在青田太清宫的传奇......"刘伯温缓缓道来。

原来这玉印正是当年郭璞留下的"天机遁迹"印,上面不仅刻着玄妙的相术,更暗藏着几百年的朝代预言。

"郭璞先生当年就预言,会有一个明君从民间崛起,创建新朝。而这个预言,在陛下身上完全应验了。"

朱元璋听得入神:"那郭璞可有说,这新朝该都在何处?"

"正是此事。"刘伯温展开一幅图,"这是郭先生根据《山海经》绘制的山川形势图。按图所示,金陵正当天星紫气所聚之处,堪称龙盘虎踞之地!"

朱元璋仔细端详那幅图,只见山川脉络清晰,尤其是金陵一带,竟与天上的星象完全对应。

"好!"朱元璋拍案叫绝,"就依刘卿所言,定都金陵!"

第二章 神机妙算

建都之事定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倚重。每遇大事,必先问计于他。

一日,朱元璋问道:"刘卿,你这相术究竟是从何处学来的?"

刘伯温便将在太清宫学艺的经历娓娓道来。说到郭璞以死明志时,他的声音也变得哽咽。

"先生当年说,术数贵在明理。这八个字,是他用生命诠释的真理。"

朱元璋深受触动:"郭璞,真乃奇人也!"

"不仅如此,"刘伯温继续说,"郭先生还在相术要诀中留下许多预言。比如他说,明朝开国之后,会有一场夺位之争......"

朱元璋脸色一变:"此话何解?"

"天机不可尽泄。"刘伯温意味深长地说,"不过陛下要记住,江山固守,重在仁德。"

果然,后来发生了"靖难之役",朱棣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刘伯温的话,再次应验。

但更神奇的是,刘伯温在朝中运用相术辅佐朱元璋时,处处显露出郭璞当年的风范。

一次,有大臣建议用卜算来决定军机。刘伯温断然拒绝:"术数之道,贵在明理。若是倚仗神神鬼鬼,反而会坏了国家大事。"

这番话,与郭璞当年的主张如出一辙。

第三章 千秋遗烈

洪武十三年(1380年),刘伯温已经年过古稀。

这一年冬天,他再次回到青田太清宫,来到郭璞的衣冠冢前。

"先生,"刘伯温轻声说,"您的预言都应验了。明朝已经建立,百姓安居乐业。您和许逊师父的教诲,学生没有辜负。"

他取出那方"天机遁迹"印,轻轻放在墓前:"这枚印玺,学生已经用过了。如今也该物归原主。"

就在这时,一阵清风拂过,墓前的青松发出阵阵涛声,仿佛是郭璞在回应。

刘伯温望着苍穹,喃喃自语:"先生当年以死明志,就是要告诉世人,术数之道不是用来趋炎附势的,而是要用来济世安民。这个道理,学生永远不会忘记。"

临走前,刘伯温在太清宫留下一封信,交代后人要好好保管郭璞的遗物,永远记住"术数贵在明理"的宗旨。

第四章 道法永昌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但在青田太清宫中,郭璞的道统一直在传承。

每代宫主都会在初一十五时,在大殿上讲述郭璞的故事。故事中有他注《山海经》时的勤勉,预言王敦谋反时的正直,以及临死前的从容。

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讲述郭璞"术数贵在明理"的核心思想。这八个字,成为了太清宫道统的精髓。

据说在特殊的日子,太清宫中会出现三个身影:一个风姿俊朗的年轻人,正是郭璞;一个白发飘飘的老者,是许逊;还有一个身着官服的长者,是刘伯温。

他们或许在讨论山河形势,或许在推演天机玄理。但更多时候,是在看着后人如何传承他们的道统。

而当地百姓也总是说,在月朗风清的夜晚,能听到太清宫中传来郭璞的诗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丈夫志四海,万里望风清。"

这首诗,不仅是郭璞的绝命诗,更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贵在明理",什么是"不畏权贵"。

到了现代,太清宫依然香火鼎盛。游客们除了欣赏这座千年古刹的建筑之美,更多的是被郭璞的传奇故事所打动。

太清宫的后山上,郭璞的衣冠冢一直保存完好。墓前常年香火不断,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都会来此拜谒,感念这位刚正不阿的相术大师。

终章 永恒回响

现代,青田太清宫。

一位老道士正在为游客讲解郭璞的故事。说到动情处,老道士的眼中闪着泪光:

"郭璞先生为什么不肯说违心的话来保全自己?因为他深知,术数之道贵在诚信。一旦失信于天地,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八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天地之间。他告诉我们,术数不是用来趋炎附势的工具,而是要用来明察天理、济世安民的道统。"

游客们听得入神,有人问:"现在还能看到郭璞先生的遗物吗?"

老道士指着大殿说:"太清宫的一砖一瓦,都是郭璞先生的遗泽。这座大殿的布局,就是按照他当年留下的图纸建造的。他将天上的北斗七星图样融入建筑之中,象征着天人合一的道理。"

夜幕降临,太清宫的暮鼓晚钟悠扬响起。

这钟声,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在那里,一个精通相术的大师,一个得道高人,和一个聪慧的少年,共同谱写了一曲气节与传承的千古绝唱。

而郭璞的那句"术数贵在明理",也永远回荡在青田的群山之间,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