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马哲之唯物论、意识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唯物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认识物质的起点和基础。

静止的两种形态:1.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2.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5条件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对于时空的感觉具有主体选择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源或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条件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通过实践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这要求主客观相符合。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但达不到人类智能层级,无法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可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不具备感情、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