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晨光熹微,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林宇便已醒来。

昨夜的梦境太过真实,他梦见自己仍在北大的办公室奋笔疾书,完成那篇关于曹操的论文。当梦醒时分,面对古色古香的卧室,他才再次确认,这一切并非梦境,而是不可思议的现实——他真的成了十二岁的曹操。

林宇静静躺在床上,回想昨日的种种,心中仍是难以平静。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就像一场荒诞的梦,却又真实得不容置疑。他轻轻捏了捏自己的脸颊,感受到的疼痛提醒他:这就是现实,他必须尽快适应。

"公子,您醒了?"王青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随后轻轻推门而入,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洗脸水。

"嗯,醒了。"林宇坐起身来,竭力使自己的表现如同一个寻常的古代少年。

"昨夜睡得可好?"王青一边帮林宇整理床铺,一边关切地问道。

"睡得很好,已无大碍。"林宇微笑着回答。

王青看着林宇的神色,若有所思。在他看来,公子似乎有些不同了,话语中少了几分孩童的稚气,多了几分成熟的稳重,但他也没多想,毕竟少年人总是变化无常的。

洗漱过后,王青为林宇穿上精心准备的衣衫——深青色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玉饰带,配上黑色丝制长靴,一个标准的贵族少年形象就此呈现。

林宇站在铜镜前打量自己,这一身装束与他在史书插图中见过的汉代服饰颇为相似,但实际穿在身上的感觉还是让他有些不适应。尤其是这靴子,比他想象的要轻便,却也束缚了脚部的活动。

"公子今日要去东观,可要多带些衣物?"王青一边整理林宇的衣襟,一边问道。

"不必了,一日便归。"林宇随口答道,随即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了什么,连忙观察王青的反应。

王青只是点了点头,似乎并未察觉异常:"那老爷已在前厅等候了,公子可要快些用早膳。"

这一关算是过去了。林宇暗自松了口气,跟着王青来到前厅。曹嵩已经坐在那里,面前摆着几份竹简,正专注地阅读着。

"父亲。"林宇恭敬地行礼。

曹嵩抬起头,上下打量了林宇一番,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精神不错,昨日的药果然有效。"

"多谢父亲关心,孩儿已无大碍。"林宇答道。

"既如此,那便用过早膳,随我一同去东观吧。"曹嵩合上竹简,站起身来。

早膳很简单,但在林宇看来却十分新奇:一碗米粥,几碟咸菜,还有一些他叫不上名字的小点心。他尽量模仿曹嵩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用餐,生怕露出破绽。

用完早膳,曹嵩起身前往府门。林宇紧随其后,一路上,他注意到曹府的规模远比他想象的要宏大。中庭花园、假山水池、亭台楼阁,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富贵。

府门外,两辆马车已经等候多时。曹嵩坐上前面那辆,林宇则被安排在后面的马车上,一同前往的还有几名随从和书吏。

车队缓缓驶出府邸,融入洛阳城的早晨。透过车窗,林宇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东汉末年的洛阳城。街道上人来人往,喧嚣而有序。商贩的叫卖声、工匠的敲打声、行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古代都市图景。

林宇仔细观察着街上的行人,他们的穿着、举止、谈吐,都与他在现代所见截然不同。男子多束发戴冠,女子则多盘发挽髻,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色彩鲜明而不失庄重。

"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洛阳啊..."林宇感叹道,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古都的好奇。

马车行驶约半个时辰,终于抵达东观。远远望去,东观巍峨壮观,红墙碧瓦,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建筑的恢宏气势。

一下马车,林宇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东观前的广场上人来人往,多是衣着华贵的官员和学者。他们有的匆匆而行,有的三两成群谈论国事,场面颇为热闹。

"走吧,孟德。"曹嵩轻声唤道,示意林宇跟上。

林宇连忙跟上曹嵩的步伐,努力记住沿途见到的一切。东观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处处彰显着汉代的审美特色。高大的廊柱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屋檐下挂着精巧的风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

走进东观大门,林宇看到无数竹简和帛书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和墨香。这里就是东汉最重要的藏书和修史之地,藏有数以万计的典籍,是当时文化和知识的中心。

曹嵩带着林宇向正殿走去,一路上遇到不少官员和学者,他们纷纷向曹嵩行礼问候,对方也一一回礼。林宇暗自记下这些人的面容和对话,希望从中获取更多信息。

"司空大人。"一位面容儒雅的中年男子迎了上来,向曹嵩深施一礼。

"啊,魏仲若。"曹嵩微笑着回礼,"今日可有要事?"

"回大人,陛下命我整理先帝诏书,故来东观查阅旧籍。"名叫魏仲若的男子恭敬地答道,随后目光转向林宇,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是犬子孟德,今日带他来东观长长见识。"曹嵩介绍道。

"原来是曹公子。"魏仲若含笑点头,"令郎天资聪颖,将来定然不凡。"

林宇连忙行礼:"见过魏伯伯。"

魏仲若似乎对林宇的礼数很满意,笑容更盛:"孺子可教也!司空大人教子有方啊。"

这番客套之后,曹嵩与魏仲若又交谈了一些公事,林宇则在一旁静静聆听。从他们的对话中,林宇得知魏仲若是尚书令魏谦的侄子,现任秘书监,主管皇家藏书和文书档案。

魏谦,林宇在脑海中搜索着这个名字。如果没记错的话,魏谦是当朝宦官集团的重要成员,与十常侍关系密切。而十常侍正是东汉末年权势熏天的宦官集团,他们操控朝政,祸乱天下,是导致东汉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孟德,去书架上自行挑选些你感兴趣的书看吧,为父有些公务要与魏大人商讨。"曹嵩的声音打断了林宇的思绪。

"是,父亲。"林宇恭敬地应道,随即向书架走去。

东观的藏书之丰富超出了林宇的想象。经史子集,医卜星相,农桑工艺,无所不包。林宇小心翼翼地翻阅着竹简,一方面感受着触摸古代文物的新奇,一方面寻找着能够确认当前历史背景的线索。

他首先找到了《汉书》和《东观汉记》,细读其中关于汉灵帝时期的记载。果然不出所料,汉灵帝刘宏即位于公元168年,现在是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正是黄巾起义爆发的前夜。

林宇又找到了一份近期的官方文书,记载着朝廷对太平道的调查。文书中提到,各地已有百姓秘密加入太平道,信奉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教义,朝廷已派官员前往调查,并加强了对太平道首领张角的监控。

"果然,黄巾起义即将爆发..."林宇心中暗道,不由得感到一阵紧张和兴奋。

正当林宇沉浸在典籍之中时,一个略带傲慢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喂,小子,你在看什么?"

林宇转过身,看到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少年站在那里,目光中带着几分高傲和好奇。少年衣着华贵,举止优雅,显然出身不凡。

"《东观汉记》。"林宇平静地答道,暗中打量着这个少年。

"《东观汉记》?"少年有些诧异,随即露出不屑的笑容,"一个小孩子看这干什么?你能看懂吗?"

林宇没有因对方的傲慢而生气,而是微微一笑:"史书记载古今之事,知其兴衰成败,可以明得失。虽不能尽解其意,但读之总有益处。"

少年明显没想到林宇会如此应答,先是一愣,随后露出几分兴趣:"你倒是有几分见识。我叫袁术,你叫什么名字?"

果然是袁术!林宇心中一震。袁术,字公路,陈留人,是东汉末年的诸侯之一,与袁绍是兄弟。在历史上,袁术自称皇帝,建立过短暂的"仲氏政权",最终兵败身死。

"在下曹操,字孟德,司空曹嵩之子。"林宇从容答道。

"原来是曹司空的公子。"袁术上下打量着林宇,态度稍有缓和,"听闻曹公子聪慧过人,今日一见,确有几分不凡。"

林宇不卑不亢地回应:"袁公子过奖了。听闻袁氏满门俊彦,今日得见袁公子风采,果然名不虚传。"

这番话显然取悦了袁术,他露出满意的笑容:"你这小子倒是会说话。我来东观已有月余,熟悉这里的藏书,若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林宇知道这是个建立联系的好机会,连忙表示感谢。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从典籍谈到朝政,从诗词论到兵法。林宇凭借现代人的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的了解,在谈话中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见识,让袁术颇为惊讶。

"孟德,你的见识远超同龄人啊。"袁术诚心赞叹道,语气中不再有初见时的傲慢。

"公路兄学识渊博,孟德佩服。"林宇谦虚地回道。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已过了小半个时辰。袁术渐渐放下了最初的架子,与林宇畅谈起来,甚至分享了一些他从父亲袁逢那里听来的朝廷秘闻。

"我父亲说,那些宦官越来越不像话了,连议政都要插手。前些日子,张让那厮竟敢当着众臣的面顶撞何进,若非陛下在场,怕是要闹出大事来。"袁术压低声音说道,脸上露出几分愤慨。

林宇心中一动。张让是十常侍之首,何进则是汉灵帝的大舅子,后来成为大将军。两派势力的矛盾由来已久,最终在汉灵帝驾崩后爆发,导致何进被杀,进而引发董卓进京,朝廷大乱。

"宦官专权,朝纲紊乱,实乃国家之大患。"林宇附和道,同时试探着问,"不知令尊大人可有应对之策?"

袁术左右看了看,确定周围无人,才小声道:"家父与何进等人已有密议,只是时机未到,不便声张。总之,那些阉人,迟早是要清理门户的!"

林宇点了点头,心中暗道:看来外戚与宦官的明争暗斗已经开始了,只是还未到公开决裂的地步。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极为宝贵,可以帮助他进一步确认当前的历史进程。

"对了,你可听说过太平道?"林宇突然问道,想确认黄巾起义的准确时间。

袁术的脸色顿时变得严肃起来:"此事不可乱说。父亲曾提过,说是各地已有异常,朝廷正在严查。听说那张角在民间广收徒众,已有数十万之众,其中不乏隐藏的刀斧手,朝廷已派人密切监视。"

林宇心中一凛:数十万之众,看来黄巾起义的规模确实不小,难怪能震动整个东汉政权。

正当两人交谈正欢时,曹嵩和一位年长的官员走了过来。

"孟德,见过蔡大人。"曹嵩介绍道。

林宇赶紧行礼:"孟德见过蔡大人。"

"这就是令郎?果然聪慧过人。"年长的官员面带微笑,仔细打量着林宇,随后转向袁术,"公路,你父亲刚到,在正殿等你。"

"是,蔡伯父。"袁术恭敬地答道,随后对林宇说,"我先去了,改日再叙。"

袁术离开后,林宇才知道,方才那位年长的官员名叫蔡邕,是当朝著名的学者和官员。蔡邕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他是蔡文姬的父亲,也是东汉末年的文化名人,精通音律书法,著有《独断》等书,被尊为一代儒宗。

蔡邕对林宇颇为赞赏,亲自带他参观了东观的珍***书,并向他讲解了一些古籍的背景和价值。林宇谨慎地提问,展现出对学问的热忱和理解力,让蔡邕十分满意。

"令郎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若能潜心向学,将来必成大器。"离开时,蔡邕对曹嵩说道。

曹嵩面露喜色:"多谢蔡大人教诲。犬子幸得大人指点,受益匪浅。"

离开东观时,已是日落西山。一整天的见闻让林宇获益良多,不仅确认了当前的历史时期,还结识了袁术和蔡邕这样的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回府的马车上,曹嵩罕见地主动与林宇交流起来。

"今日在东观,你与袁公路相谈甚欢?"曹嵩状似随意地问道,眼中却闪烁着探究的光芒。

"是的,父亲。袁公子博学多才,见识不凡,与他交谈受益良多。"林宇如实答道,没有提及袁术透露的朝廷秘闻。

曹嵩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袁氏乃名门望族,与之交好无妨,但也需谨慎,不可轻易卷入朝堂之争。"

林宇明白曹嵩的顾虑。袁氏一族与外戚集团关系密切,而现在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正在激化,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这场权力斗争中。而曹家作为官宦世家,既要维持与两派的关系,又要避免站队过早,实在是步步惊心。

"孩儿明白,定当谨言慎行。"林宇恭敬地答道。

曹嵩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蔡大人可是教了你什么?"

"蔡大人向孩儿讲解了许多珍稀古籍,还教导孩儿读书要博览群书,不可偏执一家之言。"林宇回答道。

"蔡邕学识渊博,德行高尚,能得其指点,实乃你的福分。"曹嵩感叹道,"可惜近来朝中风波不断,蔡大人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啊。"

林宇从曹嵩的言语中捕捉到一丝忧虑。他知道,在历史上,蔡邕曾因得罪宦官而被贬,后又因董卓乱政而出仕,最终因拒绝为曹操起草檄文而被杀。这一切,林宇心中清楚,但此时却不便多言。

"父亲,孩儿今日在东观还看到一份文书,提到太平道的事..."林宇试探着说道,想了解曹嵩对此事的看法。

曹嵩的表情顿时变得严肃起来:"这些事你少打听为好。近来朝廷正在严查此事,已派人密切监视张角等人。那些妖言惑众的道人,不过是想趁机生事罢了。"

"孩儿只是好奇,并无他意。"林宇赶紧解释道。

曹嵩叹了口气:"为父知道你聪慧好学,但有些事不是你这个年纪该关心的。专心读你的书,将来自有用武之地。"

林宇点了点头,不再多问。但他心中清楚,黄巾起义即将爆发,而朝廷似乎已经有所察觉,只是还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马车缓缓驶入曹府,结束了这一天的行程。晚膳过后,林宇独自回到房间,开始整理今日所得的信息。

他拿出一张纸,借着烛光,小心翼翼地记下了今天见到的人物和了解到的情况:

1. 确认现在是汉灵帝光和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即将爆发。

2. 结识了袁术,了解到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已经激化。

3. 见到了蔡邕,获得了他的赏识。

4. 朝廷已经注意到太平道的异常活动,正在严查。

5. 曹嵩作为司空,处于权力中心,但态度谨慎,避免卷入派系斗争。

"看来历史的发展与我所知道的基本吻合。"林宇自言自语道,"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这一切都将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除非..."

除非他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改变这一切。

林宇的目光望向窗外的夜空,心中升起一种使命感。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书斋中研究历史的学者,而是历史的亲历者和可能的改变者。这份责任,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恐惧。

"我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林宇喃喃自语道,"更重要的是,我需要活下去,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保全自己,才能有改变历史的可能。"

回想起今天的所见所闻,林宇不禁感慨万千。那些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笔的人物,今天竟能面对面交谈;那些被后人千年讨论的历史事件,即将在他眼前展开。这种感觉,既真实又虚幻,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我真的是曹操了..."林宇再次看向铜镜中的自己,那张稚嫩的脸庞与他的灵魂形成了奇妙的对比,"从今往后,我就是曹操,而曹操的命运,将由我来书写。"

窗外月色如水,洒在林宇的书案上。他拿起一卷竹简,开始复习今天在东观看到的内容,同时在脑海中整理着关于三国时期的所有记忆。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战役细节,现在都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

"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林宇轻声念叨着这些即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心中既有对未知命运的忐忑,也有对改变历史的期待。

夜深了,林宇却毫无睡意。他开始在脑海中回忆三国时期的详细历史,特别是关于曹操的一切。那些历史上曹操的成功与失败,他的政治谋略,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一生中的重要决策和转折点,都被林宇一一回顾。

"我可以避免历史上曹操的失误,创造一个不同的未来..."林宇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阵困意袭来,林宇放下竹简,躺在床上,闭上了眼睛。在梦中,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正在展开,而他,就是这画卷中的主角之一,即将书写一段不同于历史的传奇。

---

第二天清晨,林宇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公子,公子!"王青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林宇连忙起身开门:"怎么了?"

"老爷找您,说是有要事相商。"王青快速帮林宇整理着衣装,"好像是朝中有什么大事发生了。"

林宇心中一紧:难道是黄巾起义爆发了?按照历史记载,黄巾起义应该在光和七年正月爆发,现在才四月,时间似乎对不上。

匆匆梳洗完毕,林宇快步来到前厅。曹嵩已经在那里等候,面色凝重,手中拿着一份官方文书。

"父亲,发生什么事了?"林宇问道。

曹嵩示意王青退下,等四下无人后,才低声道:"昨夜有密报传来,说是张角一党密谋造反,已在各地埋伏好了内应,准备起事。朝廷已秘密派人前往缉拿张角,但恐怕已经晚了..."

林宇心中一震:原来历史上的黄巾起义之所以在正月爆发,是因为张角的计划被提前揭露,不得不仓促起事!而现在,这一切正在他眼前上演。

"父亲,此事当真?"林宇故作惊讶地问道。

"千真万确。"曹嵩叹了口气,"朝中已有密议,准备调兵遣将,应对可能的叛乱。为父今日就要进宫参加紧急会议,所以特地叮嘱你,近日不要外出,府中添了侍卫,你也不必惊慌。"

林宇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但他心中却无比激动:历史的车轮正在眼前转动,他亲身经历着教科书上记载的重大事件!

"父亲,若真有叛乱,会波及洛阳吗?"林宇问道,想了解更多细节。

曹嵩犹豫了一下,还是回答了:"暂时应该不会。据报,张角主要活动在冀州一带,离洛阳尚有距离。不过为防万一,朝廷已加强了京城防守,近日你也看到了,街上巡逻的士兵多了许多。"

林宇恍然大悟:难怪昨日在去东观的路上,他看到街上的士兵比想象中要多,原来朝廷已经在秘密戒备了。

"父亲放心,孩儿不会乱跑。"林宇保证道。

曹嵩点了点头,又叮嘱了几句,便匆匆离去,赶往宫中参加会议。

林宇回到自己的房间,心绪难平。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事件,现在就在他周围发生着。黄巾起义即将爆发,东汉王朝的覆灭已经进入倒计时,而他,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将以曹操的身份亲历这一切。

"我不仅要亲历历史,更要改变历史..."林宇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洛阳城,喃喃自语道,"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林宇知道,要想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生存下去,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他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制定周密的计划。而首先,他必须彻底回忆并整理自己对三国时期的所有记忆,特别是关于曹操生平的每一个细节。

他拿出纸笔,开始在脑海中系统地回顾三国历史,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从曹操的崛起到他的最终结局。这些记忆,将成为他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