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星咬牙切齿地咒骂了一句,那几只在耳边纠缠了一早上的大花蚊子仿佛成了他心头最大的厌恶。
他猛地一挥手,将被单猛地掀到头顶,试图用这短暂的方式逃离那些无休止的骚扰。
然而,山上的这些大花蚊子不仅咬人奇痒难忍,更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仿佛不将你咬得体无完肤,便誓不罢休。
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令人钦佩,但在此时此刻的黄星看来,却只觉得无比的难缠与可恶。
黄星在被窝里重重地叹了口气,闷热的气息让他几乎无法呼吸,尽管他极力忍受,但那份闷热最终还是战胜了他的毅力。
他无奈地掀开被单,夏日的酷热瞬间袭来,即便是短短的一分钟,也足以让他汗如雨下。
他烦躁地坐起身来,随意地套上那双己经有些破旧的拖鞋,踢踏踢踏地走到靠床的小窗前。
窗边上挂着的小镜子正好映照出他的脸庞,那是一张圆润柔和、五官端正的脸,鼻梁中正有肉,嘴唇厚薄适中。
虽然算不上英俊,但也还算耐看,年纪约莫三十一、二岁,如果不是因为那双带着深深黑眼圈的双眼和满脸未经打理的胡须渣子,他或许看起来还要年轻许多。
然而,此时的黄星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自己的外貌。
他迅速拿起桌上的近视眼镜戴好,又拿起洗漱用具,准备出门去刷牙洗脸。
他还没有打开房门,就听见外边有人在急切地呼唤:“黄教授!
黄教授!
快起床!”
黄教授?
没错,这位黄星正是华南农业科技大学的教授,虽然年纪只有三十岁,但己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博士。
他现在正受聘于鹏城农科院,负责一项至关重要的项目攻关,并且是这个项目的组长。
这个项目组还有另外三位组员,他们都是华南农业科技大学在读的研究生。
而此刻在门外大叫的学生,正是其中一位名叫张涛的学生。
黄星疑惑地打开门,问道:“小张,什么事这么急呀?”
张涛满脸兴奋,他穿着一双沾满泥泞的黑色胶鞋,蹬蹬蹬地跑进院子里。
他顾不上小腿上卷起的高低不一的裤管以及上面沾着的干湿不一的泥巴,迫不及待地走近黄星,低声说道:“成了!
黄教授,我们成功了!”
“成了?”
黄星闻言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是的,成了!”
张涛再次肯定地回答道。
“走!
快带我去看看!”
黄星激动地将毛巾和牙刷往水池边上一放,迫不及待地带头往试验地跑了过去。
试验地并不遥远,仅仅距离驻地五百米左右的距离,但对于心急如焚的黄星而言,这段路程仿佛被无限缩短。
他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狂奔而来,全然不顾汗水浸湿了衣衫,更无暇喘息。
到达试验地前,他熟门熟路地几个灵巧的跳跃,轻松跨过前面几垄地,那敏捷的动作与他平日里技术宅男型的身材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难以置信。
更为神奇的是,在整个奔跑和跳跃的过程中,他的近视眼镜竟然稳稳地挂在鼻梁上,没有丝毫动摇。
黄星迅速来到西南角一块两米见方的特殊地块前。
这块地上的泥土显得异常古怪,橙红中夹杂着黑色的沙粒,看上去极其干燥,宛如沙漠中风化后的岩石土壤,没有丝毫水分。
更为奇特的是,这块地上还覆盖着一层透明的玻璃罩,不过此时己经被打开。
地块边上己经蹲着两位组员,正是组里的另外两名成员——陈文定和刘书仁。
陈文定,人称大壮,长得黑黑壮壮,一副憨厚模样。
而刘书仁则显得相对斯文许多,帅气的脸上戴着一副无框近视眼镜,柔顺飘逸的头发被精心打理得一丝不苟,正应了他那句“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豪言壮语。
此时,两人正撅着***,双手交叉趴在地上,双眼紧紧盯着地块中央那三颗刚刚冒出绿中带白小嫩芽的植株。
他们的眼神温柔得仿佛在看热恋中的情人一般,一刻也不愿意移开视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至于黄星的到来都未曾察觉。
黄星也蹲下身子,开始仔细观察起这三颗嫩芽的形态和生长特征。
他先从各个角度审视了一番,然后又从边上捡起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扒开其中一颗嫩芽边上的土块,露出了里面的胚芽和根系。
此时的根系虽然还比较短小,但根须却相当发达,比黄星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还要出色许多。
这时,旁边那位“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刘书仁终于开口说话了。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责备和不舍:“啊,黄教授,你怎么可以这么残忍地、毫无怜惜地扒开人家的衣服呀!
我的心肝宝贝呀!
我多想把你捧在手里,但是怕你摔了;我想把你含在嘴里,但是又怕化了;我想把你放进心里,但是……唉!”
黄星轻轻地把泥土盖了回去,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意,他淡淡地看了刘书仁一眼,说道:“对不起,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技术。
小刘,既然你这么喜欢它,那今天就由你来负责记录它的生长形态以及其他种子的发芽情况。
每一分钟都要给我记录清楚,没有我的吩咐,不得随意离开。”
“是,黄教授。”
刘书仁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乖乖地答应了下来。
大壮看着刘书仁那张似乎瞬间垮下来的苦脸,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肝都快要笑痛了。
他深知这位黄教授平时性格随和、易于相处,但一旦涉及到工作上的事情就会变得严肃认真起来。
因此,刘书仁自从跟了这位导师之后,己经多次因为过于放飞自我而受到警告。
然而,他似乎总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男人嘛,总得有所坚持!”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医疗技术的飞速提升以及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全球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
然而,这一趋势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不断膨胀的人口规模正持续消耗着地球上本就有限的粮食资源。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权威预测,在世界人口达到下一个历史峰值之前,粮食资源的供应压力或将率先达到极限,面临前所未有的短缺危机。
这一潜在的粮食危机,如同悬在各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成为压垮当前世界各国微妙而脆弱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进而引发全球性的动荡与混乱。
鉴于此,三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上,发布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
这份报告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向与会各成员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严重警告。
在紧张的讨论与协商之后,一份旨在应对未来粮食危机的议案应运而生。
议案内容广泛而深入,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项关于火星探索的宏伟计划。
根据该计划,三年后,一颗携带着精心挑选的粮食作物种子的卫星将被发射至火星,进行开创性的试验种植。
这些种子经过了严苛的专业测试和精心甄选,以期能在火星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存。
被选中的成员国或组织将获得宝贵的贡献点,这些贡献点不仅是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筹码,更是获取火星试验种植数据的金钥匙。
而未能获得贡献点的国家,则将被无情地排除在这一历史性的科学盛宴之外。
此议案一出,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
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纷纷表示出高度的重视与浓厚的兴趣。
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己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粮食安全,这一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各国政府不得不正视的严峻挑战。
而这份议案的出台,无疑为各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对于科研实力雄厚的国家而言,这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谁能在火星种植技术上取得突破,谁就将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星带领的项目组应运而生。
那时的他虽尚未获得博士学位,但在农业育种领域己小有名气,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鹏城农科院正是看中了他的才华与潜力,才向他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能够牵头研发在模拟火星环境下使植物发芽生长的关键技术。
作为国家重点委托研发此技术的十八个研究院之一,鹏城农科院深知这一项目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黄星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虽然过程中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黄星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不懈,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试验成果。
这一刻,他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预示着人类在火星种植技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培育,他和他的团队己经甄选出了几种比较适合在此种环境下生存的粮食作物,分别有玉米,小麦和大豆等几种作物,并都经过了五代以上的培育选种,还有配置出育种时所浸泡的最适合培养液,这可是他们这个团队的关键技术,也是他们得以成功的基础。
黄星缓缓站起身,离开了那片倾注了他无数心血与汗水的试验地,脚步轻快而又略带沉重地朝着驻地踱步而回。
他的思绪如同这山间蜿蜒的小径,曲折而深远,不断地在脑海中盘旋——如何更精确地完善这份研究的论文,成了他心头最紧迫的任务。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深知,唯有通过高质量的论文,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实力。
尽管这项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归属于鹏城农科院,但根据他与农科院签订的合同条款,他有权独立撰写并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
这一点,无疑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
毕竟,论文的撰写虽然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但其中并不涉及具体的实验数据和核心技术的细节,因此并不会对技术的保密性构成威胁。
黄星心中暗自盘算,等今天这篇论文完成后,他真的要出山一趟了。
这次进山进行科研试验,他己经连续工作了超过三个月的时间,每日与泥土、植物为伴,几乎与世隔绝。
这个山谷,地貌独特,属于罕见的丹霞地貌,风化严重,地形崎岖,人迹罕至,正是鹏城农科院精心挑选的试验基地。
选择这里,一是为了模拟火星上的特殊土质和环境条件,二是为了在这个隐秘的角落,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正在研发的宝贵技术不受外界干扰和泄露。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山谷里,手机信号成了奢侈品,通讯工具更是无从谈起。
驻地里微弱的电力供应,完全依赖于一台老旧的小型柴油发电机。
如果不主动出山,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就只剩下那每隔半个月进山一次的送养山民了。
他们就像是被遗忘在时间长河中的孤岛,默默地坚守着这份科研的信仰和使命。
黄星趿拉着那双己经有些破旧的拖鞋,走到了驻地前那片简陋的水槽旁。
他弯下腰,用冰凉的井水狠狠地洗了把脸,试图洗去一身的疲惫和尘埃。
随后,他拿起牙刷,简单地漱了漱口,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就在这时,天边突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响,仿佛是一头远古巨兽在沉睡中苏醒的咆哮。
黄星停下脚步,侧耳倾听,那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逼近,似乎是一架首升机的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