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一家普通的食堂,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沈志刚为了这个食堂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拜托在轧钢厂工作的朋友,帮忙制作了大大小小将近三十个长方形的盆子,还有坚固耐用的钢架子。
这些盆子和架子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非常实用,可以方便地摆放各种菜品。
此外,沈志刚还特意购置了分格餐盘,让顾客们可以自己盛饭打菜。
这样一来,大家既能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选择喜欢的菜品,又能避免食物的浪费。
而且,食堂里的荤素菜品都是统一价格,每份五元,非常实惠。
沈志刚的食堂一经开业,便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光顾。
大家对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赞不绝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唐巧珍也不想整天无所事事。
她看到丈夫的食堂如此成功,心里也痒痒的,琢磨着自己也能做点什么。
这时,她突然想起女儿沈西棠己经上小学了,有一次聊天时,沈西棠说起好多同学的午饭都成问题。
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父母都需要外出工作,孩子们就成了所谓的“钥匙儿童”。
这些小朋友们午饭时只能自己回家解决,而他们的钥匙通常就挂在脖子上,这无疑是非常不安全的。
就在隔天,唐巧珍想到了一个主意。
她决定去找宋晓珊商量一下,看看是否可以由她在家给孩子们做午饭,然后让孩子们到家里来吃。
这样一来,不仅孩子们的午饭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也能保证他们的安全。
唐巧珍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宋晓珊会怎么想。
毕竟,这并不是一件小事,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
但她觉得这个想法值得一试,于是鼓起勇气去找宋晓珊。
这种事情宋晓珊早就有所耳闻,她在南方的朋友曾经跟她提起过,这种现象在当地被称为“小饭桌”。
宋晓珊觉得这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决定将这个情况反映给领导。
就在当天,学校召开了教职员会议,宋晓珊在会上提到了这件事。
校长盛元靖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解决学生午餐问题的好办法。
第二天,盛校长亲自带领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花园胡同。
当他们走到胡同口时,盛元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转头问身边的人:“你说那家人姓什么来着?”
副校长连忙回答道:“好像是姓沈吧,不过做小饭桌的好像是他们家媳妇,姓唐,对,叫唐巧珍。”
盛校长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得到消息的宋晓珊抱着她的儿子秦向东匆匆赶了过来。
秦向东今年西岁多,比沈家的龙凤胎大三岁,正是那种不让抱、非要自己走的年纪。
只见他在妈妈的怀里不停地扭动着身体,显得有些不耐烦。
一行人,有宋晓珊认识的,也有她不认识的。
走在最前面的是教务处主任杨慧敏,她面带微笑,热情地向宋晓珊介绍着同行的人:“晓珊啊,这位是校长夫人,钟玲女士。”
宋晓珊赶忙微笑着向钟玲问好,钟玲也微笑着回应。
接着,杨慧敏又指着另一位女士说:“这位是校长大嫂,闻嘉慧女士。”
宋晓珊同样礼貌地向闻嘉慧问好,闻嘉慧也微笑着回应。
然后,杨慧敏看向盛思年和盛景明,笑着说:“这两位就不用我介绍了吧,你们都认识的。”
宋晓珊笑着点点头,和盛思年、盛景明打了个招呼。
一行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沈家大门前。
盛元靖站在门前,有些不敢置信地看着大门里的老人。
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轻声叫了一句:“师母。”
佟奶奶听到声音,缓缓转过头来。
当她看到盛元靖时,眼神突然一亮,仿佛想起了什么。
她凝视着盛元靖,好一会儿,突然轻声叫道:“小元子?”
盛元靖听到“师母”这个称呼时,身体像触电一般猛地一颤,眼眶瞬间湿润了。
他连忙应道:“是我,师母,我是小元子啊!”
声音略微有些哽咽,仿佛这个称呼勾起了他心底深处的某种情感。
一行人走进沈家,稍作寒暄后,盛元靖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了一下自己。
闻嘉慧和钟玲的目光很快被推车里的两个小娃娃吸引住了,她们忍不住逗弄起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脸上洋溢着喜爱之情。
盛思年看到沈西棠后,显得十分惊讶。
原来,这两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好朋友,经常一起玩耍。
相比之下,盛景明则要镇定得多,他年纪稍长,己经上五年级了,此刻正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盛元靖关切地询问老师的近况,佟锦墨微笑着回答说老师一切都好。
接着,她转头对沈西棠说:“去把你爸爸和爷爷找来,告诉他们家里有客人来了。”
盛思年听到这话,也想去帮忙,但她有些犹豫,于是看向妈妈钟玲。
钟玲此时忙着逗孩子玩,没空搭理她,闻嘉慧见状温柔地说:“景明,你跟着妹妹们一起去吧,要注意安全哦。”
盛景明像个小大人一样点点头,然后跟随着两个小女孩走出了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