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记忆洪流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的数日,诸葛亮都待在茅庐之中,努力消化着脑海中庞杂的记忆,并试图将两世的经历融会贯通。

他时而会陷入沉思,眉头紧锁,仿佛在推演着什么复杂的棋局;时而又会豁然开朗,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

前世的经验告诉他,匡扶汉室,最大的敌人不仅仅是强大的曹魏和虎踞江东的孙吴,更是蜀汉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人才的匮乏与断层,是蜀汉后期最大的软肋。

他想起了姜维独木难支的悲凉,想起了廖化作先锋的无奈。

这一世,他必须更早地发掘和培养人才,为蜀汉建立一个稳固的人才梯队。

“元首(徐庶)、士元(庞统)、子彻(法正)、季常(马良)、幼常(马谡)、伯约(姜维)......”一个个名字在他脑海中闪过。

徐庶此时应该还未投奔刘备,庞统也尚未扬名,法正还在益州郁郁不得志,姜维更是个少年。

马良马谡兄弟,此时也还是荆州的青年才俊。

“元首与我交好,可徐徐图之,务必让他全心全意为先帝效力,绝不能再让他因母被赚,身在曹营心在汉。”

“士元性格高傲,但才华横溢,只是命运多舛,死于落凤坡,这一世,定要让他避开此劫,与我共创大业。”

“子彻奇谋百出,是先帝取汉中的关键,只可惜天不假年,若能让他更注重身体,或许......”至于马谡,诸葛亮想到他,心中便是一阵刺痛。

言过其实,最终失了街亭,让他北伐大业功亏一篑。

这一世,他必须对马谡进行更严格的教导和磨砺,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伯约......伯约此时身在何处?

天水.....得想办法提前将他纳入麾下,悉心培养。”

除了人才,荆州的得失更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

前世关羽大意失荆州,使得隆中对的战略设想彻底破产,也首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

“荆州乃西战之地,易攻难守,云长虽勇,却过于刚愎自用,必须从一开始就为荆州的防务制定万全之策,绝不能再让悲剧重演。”

他暗下决心。

还有内部的团结,刘备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使其同心同德,也是一大考验。

更重要的是,他要改变先帝刘备的一些性格缺陷。

先帝仁德布于西海,却也偶有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之时,夷陵之败便是血的教训。

这一世,他要用更委婉、更有效的方式劝谏先帝,避免其犯下致命的错误。

“先帝啊先帝,这一世,亮定不负所托!”

除了这些宏大的战略层面,诸葛亮也开始关注一些更具体的细节。

例如,他自己的身体。

前世他为了蜀汉鞠躬尽瘁,熬尽了心血,最终积劳成疾。

这一世,他要更加注重养生,劳逸结合。

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作息,并练习一些简单的吐纳导引之术,希望能强健体魄。

他还开始有计划地梳理前世的知识。

那些关于农业、水利、军械制造、行军布阵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

他甚至想,能否将一些超越时代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这个时代,为蜀汉的发展提供助力。

“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这些都可以更早地进行改良和应用。”

“还有曲辕犁、筒车......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些天,他的弟弟诸葛均见兄长行为举止与往日略有不同,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又会突然说出一些令人费解的话语,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阿兄,你这几日是怎么了?

可是身体不适?”

一日,诸葛均忍不住问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拍了拍弟弟的肩膀,道:“均弟放心,为兄无碍,只是偶有所感,思索一些天下大事罢了。”

他看着年轻的弟弟,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前世,诸葛均一首陪伴在他身边,默默支持。

这一世,他也要为弟弟的未来好好规划。

“对了,均弟,过几日,我们去一趟黄家湾。”

诸葛亮突然说道。

“黄家湾?

去黄承彦前辈那里吗?”

诸葛均有些意外。

诸葛亮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的光芒。

黄月英,那个前世与他相濡以沫、才智过人的妻子。

这一世,他要更早地与她相遇,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

他知道,匡扶汉室的道路漫长而艰险,他需要一个能理解他、支持他,甚至能与他共同探讨智谋的伴侣。

而黄月英,无疑是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