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仁术互补
村西头李婶的哭喊声撕破热浪:"陈医生!
快救救虎娃!
"正在院中晾晒草药的陈超和陈晓同时抬头,兄弟俩对视一眼,陈超抄起银针盒塞进医药箱,陈晓抓起退烧药和电子体温计,两人几乎同时冲出院门。
石板路被晒得发烫,陈超布鞋踏过带起细碎尘土,陈晓运动鞋在地面摩擦出急促声响,药箱上的铜铃与急救包拉链声交织成慌乱的节奏。
冲进土坯房时,三岁的虎娃正蜷缩在凉席上抽搐,小脸烧得通红。
陈超单膝跪地,拇指按住孩子人中,另一只手迅速取出银针。
他的指尖带着常年采药磨出的薄茧,却稳如磐石,三根银针依次刺入虎口、眉心和足心穴位。
"晓弟,水温!
"话音未落,陈晓己经将温水递到唇边,同时把电子体温计贴在虎娃耳后,屏幕蓝光闪烁:"40.2℃!
"他旋开退烧药瓶盖,精准量出刻度:"婶子,快喂!
"李婶手抖得厉害,药汁洒出半匙。
陈超见状,接过药勺半搂着孩子:"虎娃乖,喝了就不难受。
"待孩子服下药,他又取出随身布袋,抓出薄荷叶和青蒿在掌心揉搓,敷在虎娃额头。
陈晓则握着听诊器贴紧孩子后背,皱眉道:"肺部有痰鸣音,得防着转成肺炎。
"兄弟俩配合无间,虎娃的抽搐渐渐平息,李婶跪在地上要磕头,被陈超一把扶住:"婶子使不得,明早我们再来复诊。
"老祠堂前的义诊更显两人默契。
斑驳的梁柱下,八仙桌拼成临时诊台,陈超面前排着长队。
他半阖双眼,三根手指搭在张大爷手腕上,指腹感受着脉搏跳动:"您这是肝阳上亢,少喝酒,我给您开几副天麻钩藤饮。
"话音未落,陈晓己经递上血压仪,袖带裹住老人胳膊,电子屏显示"160/100mmHg"。
"确实该调理了。
"陈晓边说边在病历本上记录,钢笔尖沙沙作响。
日头偏西时,人群里挤进个抱着婴儿的年轻媳妇。
孩子小脸发紫,呼吸急促。
陈超掀开襁褓查看,婴儿后背布满红色疹块。
"是急惊风。
"他转头看向陈晓,后者己经举起血氧仪:"血氧饱和度88%,得立刻降温!
"陈超快速施针,银针在孩子十宣穴点刺出血,陈晓则用医用冰袋包裹毛巾,轻敷在婴儿额头。
围观村民屏息凝神,首到孩子哇地哭出声,两人才长舒一口气。
暮色渐浓,诊台上堆满写好的药方和记录的病历。
陈超收拾着银针,突然发现陈晓在打哈欠,这才想起弟弟从早上到现在滴水未进。
"歇会儿吧。
"他递过水壶,陈晓仰头灌下大半,抹了把嘴角笑道:"哥,你看咱这一古一今,倒真像给乡亲们配了副阴阳药。
"陈超望着祠堂外嬉闹的孩童、搀扶着老人离开的年轻人,药箱里的草药香混着急救包里的消毒水味,在晚风里酿成独特的安心气息。
回村路上,萤火虫在草丛中明灭。
陈超忽然停步,指着夜空中的北斗星:"记得小时候爹说,行医如观星,找准方向才能救人。
"陈晓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镜片反光中,星星的微光与急救包上的红十字徽章交相辉映。
山风掠过树梢,送来远处人家的炊烟,兄弟俩的影子在月光下长长交叠,继续朝着家的方向走去。